[发明专利]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8325.5 | 申请日: | 2007-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9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 发明(设计)人: | 杨僖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F04C29/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恩河 |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冷媒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压缩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压缩机是冷冻循环装置中的一部分,是给制冷剂加压,使制冷剂的压力及温度适合特定目的的装置。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装置、蒸发器,而各部件相互连接,构成封闭的循环系统。
这种冷冻循环装置,压缩吸入到压缩机内的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冷媒),以高温高压状态排出,而排出的制冷气体在通过冷凝器时,向外部释放潜热,从而转化为液态。同时,在通过膨胀装置时减小压力,紧接着在通过蒸发器的过程中,蒸发低压状态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外部热量。而被汽化的制冷剂,则再流入到压缩机内,从而反复上述过程。
冷冻循环装置,一般安装在空调器或电冰箱等电器上,从而利用在冷凝器及蒸发器中形成的冷气及热气,保持室内的舒适度或保证食物新鲜。
通过了冷冻循环装置中的蒸发器后的制冷剂,在流入压缩机的过程中,如未被汽化的液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时,就会产生异常爆破噪音。
为防止上述现象出现,安装了将经过蒸发器后流入到压缩机前的液态制冷剂汽化或防止不纯物流入的气液分离器。
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压缩机侧面,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由冷媒管连通。当压缩机工作时,冷媒管也随着压缩机一起振动,时间久了冷媒管的连接部位就会松动,严重时甚至于导致冷媒管破裂。所以,必须对冷媒管进行很好地固定。
如图1、2所示,安装有气液分离器的密封型旋转式压缩机1,在压缩机1壳体的一侧焊接有支撑架3,在压缩机1的同一侧通过冷媒管2与气液分离器(未图示)连通,冷媒管2通过连接结构4固定在压缩机1上。
连接结构4由内夹紧板5和外夹紧板6组成,在内夹紧板5上形成弯曲部7、8和连接孔9。在外夹紧板6的中部形成圆弧状的弯曲部10,在一端设置有挂钩11,在另一端形成连接孔12和挂钩部13,在挂钩部13上形成结合槽14。
当固定冷媒管2时,首先将外夹紧板6的圆弧状的弯曲部10与冷媒管2结合,然后将外夹紧板6的结合槽14挂接在支撑架3上,再将内夹紧板5在冷媒管2的另一侧夹紧在外夹紧板6的挂钩11上,最后分别用螺栓通过内夹紧板5上的连接孔9和外夹紧板6上的对应的连接孔(未图示)以及通过外夹紧板6上的连接孔12和内夹紧板5上的对应的连接孔(未图示)进行对冷媒管2固定。
但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由两个部件组成,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浪费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省材料的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包括在连接结构的一侧形成固定臂,在连接结构的另一侧也形成固定臂,在固定臂上形成两个连接孔,在连接结构的中间部位形成圆弧状的弯曲部,在另一固定臂上形成一个连接孔,在其端部形成挂钩部,在挂钩部上形成结合槽。
在连接结构的中间部位形成圆弧状的弯曲部的弯曲半径与冷媒管的半径相对应。
连接结构用钢板冲压成型。
本发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和冷媒管连接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和冷媒管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压缩机和冷媒管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压缩机和冷媒管连接的立体图。
其中:
1 压缩机 2 冷媒管
3 支撑架 4 连接结构
5 内夹紧板 6 外夹紧板
7、8、10 弯曲部 9 连接孔
11 挂钩 12 挂钩部
13 挂钩部 14 结合槽
20 连接结构 21、23 固定臂
22 弯曲部 24 挂钩部
25、26 连接孔 27 结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压缩机和冷媒管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零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83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