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导光开关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5943.4 | 申请日: | 2007-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5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 发明(设计)人: | 鄂书林;孔光明;赵虎旦;邓文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2B6/12 | 分类号: | G02B6/12;G02B6/13;G02B6/35 |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炳仁 |
| 地址: | 130033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 开关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波导光开关,包括下波导芯层、垂直耦合层、上波导芯层、上波导上包层,其中下波导芯层包括下波导及下波导侧包层,上波导芯层包括上波导及上波导侧包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波导下包层(2);下波导下包层(2)、下波导侧包层(3)、垂直耦合层(4)、上波导侧包层(5)、上波导上包层(6)均采用聚酯类聚合物BCB;上波导(8)和下波导(7)均采用环化橡胶类聚合物Su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光开关,其特征在于下波导下包层(2)厚度为3~5μm;下波导芯层厚度为3.5~4.5μm;垂直耦合层(4)厚度为1~2μm;上波导芯层厚度为3.5~4.5μm;上波导上包层(6)厚度为3~5μm;上波导(8)和下波导(7)之间的夹角为0.2°~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导光开关,其特征在于下波导下包层(2)厚度为4μm;下波导芯层厚度为3.8μm;垂直耦合层(4)厚度为1.5μm;上波导芯层厚度为3.8μm;下波导(7)和上波导(8)之间的夹角为0.7°;上波导上包层(6)厚度为4μm。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导光开关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对基底硅片1表面进行常规清洁处理;
b、在步骤a处理过的基底表面上旋涂BCB作为下波导下包层(2);旋涂采用匀胶机;匀胶机旋转速度为500~700转/分时旋涂5~9s,然后匀胶机旋转速度为1000~2000转/分时旋涂8~12s;
c、对经过步骤b得到的片子进行坚膜处理;坚膜采用烘箱,对烘箱先抽真空,然后通入氮气;在常压氮气条件下,温度205~215℃时烘38~4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d、在经过步骤c得到的片子上表面旋涂一层Su8,并进行前烘;旋涂采用匀胶机,匀胶机旋转速度为500~700转/分时旋涂5~7s,然后匀胶机旋转速度为4000~6000转/分时旋涂5~7s;前烘采用烘箱,在暗室中常压条件下,温度65~70℃时烘8~12分钟,然后温度95~100℃时烘8~1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e、对经过步骤d得到的片子上表面进行光刻,刻出下波导(7)图形后进行显影和后烘;显影时间为25s~35s;后烘采用烘箱,在暗室中常压条件下,温度65~70℃时烘8~12分钟,然后温度95~100℃时烘8~1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f、在经过步骤e得到的片子上表面旋涂一层BCB并进行坚膜处理;旋涂采用匀胶机,匀胶机旋转速度为500~700转/分时旋涂5~9s,然后匀胶机旋转速度为2000~4000转/分时旋涂8~12s;坚膜采用烘箱,对烘箱先抽真空,然后通入氮气;在常压氮气条件下,温度205~215℃时烘38~42分钟,然后温度245~255℃时烘58~6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g、在经过步骤f得到的片子上表面旋涂一层Su8并进行前烘;旋涂采用匀胶机,匀胶机旋转速度为500~700转/分时旋涂5~7s,然后旋转速度为4000~6000转/分时旋涂5~7s;前烘采用烘箱,在暗室中常压条件下,温度65~70℃时烘8~12分钟,然后温度95~100℃时烘8~1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h、对经过步骤g得到的片子上表面进行光刻,刻出上波导(8)图形后进行显影和后烘;显影时间为25s~35s;后烘采用烘箱,在暗室中常压条件下,温度65~70℃时烘8~12分钟,然后温度95~100℃时烘8~1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i、在经过步骤h得到的片子上表面旋涂BCB;旋涂采用匀胶机,匀胶机旋转速度为500~700转/分时旋涂5~9s,然后匀胶机旋转速度为1000~2000转/分时旋涂8~12s;
j、对经过步骤i得到的片子进行坚膜处理;坚膜采用烘箱,对烘箱先抽真空,然后通入氮气;在常压氮气条件下,温度205~215℃时烘38~42分钟,然后温度245~255℃时烘58~62分钟,自然降温至室温后取出片子;
k、在经过步骤j处理的片子上表面蒸镀金属电极(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594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