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无线网络用户行为的建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54974.8 | 申请日: | 2007-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唐才林;杨剑键;张健明;陈国利;黄三荣;韦再雪;杨大成;马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H04Q7/36 | 分类号: | H04Q7/36 |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华 |
| 地址: | 45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无线网络 用户 行为 建模 方法 | ||
1.一种用于无线网络用户行为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述步骤:
第一步、定义各种移动用户、无线业务、无线接入终端、以及无线承载模型;
第二步、选定需要定义网络需求的一个具体区域和已知条件,从多边形模式、业务密度图模式和矢量模式中选定一种模式来生成一个用户分布图层;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操作,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模式建立任意多个用户分布图层;
第四步、设定各个用户图层的操作顺序和操作方式,将这些图层信息保存为一个独立的文件,即业务使用方案;
第五步、根据第四步生成的业务使用方案生成用户分布密度图;该用户密度图描述了需求定义区域内数字地图精度决定的每个栅格内的用户类型和对应的用户数;用户密度图以文件形式保存,用户密度图中的用户类型仅为一个唯一标识的ID,该ID对应业务使用方案中唯一一个用户定义;
第六步、根据第四步生成的业务使用方案、第五步生成的用户密度图,生成该区域内的无线网络用户,这些用户即称之为虚拟用户,他们是对实际网络中的激活的需要接入网络开展业务的用户的模拟,他们持有某种类型的无线接入终端,正在开展一种或几种无线业务,根据终端的类型接入支持该终端的无线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网络用户行为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中,对移动用户进行建模时,用户模型包含地理属性、终端属性和业务属性。地理属性是指该类用户在不同地物类型下的地理分布权值和移动速度;终端属性是指该类用户所使用的终端类型;业务属性是指该类用户所使用的业务类型及各业务间的比例关系;
对无线业务进行建模时,要针对电路交换CS业务和分组交换PS业务分别建模。CS业务模型包含的关键参数有:上行激活因子、下行激活因子、以及该业务所要使用的上行和下行无线承载;PS业务模型细分为会话类、流类、交互类、后台类和自定义类,其关键参数有:平均分组大小、每次会话的平均分组呼叫次数、呼叫间的平均阅读时间、每次呼叫的平均分组个数、分组到达时间间隔、误块率、以及该业务所要使用的上行和下行无线承载;
对无线接入终端进行建模时,无线接入终端模型包含的关键参数有:网络类型即CDMA2000/WCDMA/TD-SCDMA/GSM、最大发射功率、最小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噪声系数等;
对无线接入承载建模时,无线接入承载模型包含的关键参数有:网络类型即CDMA2000/WCDMA/TD-SCDMA/GSM、数据速率、开销因子、软切换增益、链路方向即上行或下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线网络用户行为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所述的多边形模式:
用户选定需求定义区域内的任一多边形区域,在该多边形所包含的范围内设置用户数量和用户类型及所占比例权值,采用该方式定义用户分布图层;
业务密度图模式:
包括两种,即话务密度图和吞吐量密度图,分别适用于CS业务和PS业务,可以通过从现有商用无线网络导入得到这两种密度图;业务密度图模式也可以通过在数字地图上选定一多边形,有效范围为选定多边形和业务密度图合法范围的交集;在该模式下,根据各用户类型中的CS或PS业务类型权值和各业务的业务量来计算每个栅格内的用户数,即该模式下用户类型中的各用户在不同地物下的分布权值是无效的;用户可以重新设定用户数,将设定的用户数根据业务密度图中的分布按比例分配到合法区域中去;
矢量模式:
对于数字地图上的线状区域,包括道路、河流、铁路,可以使用该模式来设定这些区域的用户分布;在数字地图上选出这些实体后并设定这些实体的宽度、用户类型和用户数,将用户分配到对应线状实体的区域上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未经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497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腰部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混光式发光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