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能二次转换高效内燃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4287.6 | 申请日: | 200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庆礼 |
| 主分类号: | F02G5/00 | 分类号: | F02G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6281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能 二次 转换 高效 内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余热利用的新工艺技术,具体是热能二次转换高效内燃机。
背景技术:
人类从蒸汽机的发明到内燃机的问世,走过了漫长的几百年,这期间人类逐渐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和广阔用途,于是从技术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从开始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现在的30%,似乎达到了顶峰。从原理上分析,内燃机是利用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的高势能气体推动活塞做功的。在高势能气体做功的同时转为低温低压的低势能气体排出,完成一个做功过程。从内燃机的做功过程来看,就是燃料燃烧产生的高压势能向低压势能转化过程,而燃料的燃烧最终都是以热的形式释放。排气口的排气温度高达五百多度,白白排掉,从这方面看,内燃机的热能利用都不高。当前,人们对内燃机技术革新着重点放在如何降低机器自身运转阻力,提高燃油室的密封性,加大供油雾化效果,提高燃油室的温度等,这些技术改进空间已没有多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原内燃机热能利用低的弊端,提供了一种热效率大幅提高,油耗降低的热能二次转换高效内燃机。其燃烧室1的钢套周围盘满循环吸热水管2,排气口4设置在燃烧室1一侧且和热气流通室内相通,喷油器6和螺旋高压油管5装置在热气流通室内,循环吸热水管2一端由连接管道3连接循环泵12,另一端连接蒸发室13,蒸发散热片9固定装置在散热排气管8上,且装置在蒸发室13内,蒸发室13和燃烧室1相连,汽轮机10右侧由连接管和蒸发室13接通,左侧和装置散热片11的连接管连接,且连接循环吸热水管2,循环泵12由连接管和蒸发室13接通,汽钢盖7装置在燃烧室1右侧。由于本发明采用独特设计,利用高温余热吸收装置,增加汽轮发动机,其热效率将达到50-60%,使油耗大幅降低,废气和有害物质大大减少,减少了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设备装置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燃烧室1的钢套周围盘满循环吸热水管2,排气口4设置在燃烧室1一侧且和热气流通室内相通,喷油器6和螺旋高压油管5装置在热气流通室内,循环吸热水管2一端由连接管道3连接循环泵12,另一端连接蒸发室13,蒸发散热片9固定装置在散热排气管8上,且装置在蒸发室13内,蒸发室13和燃烧室1相连,汽轮机10右侧由连接管和蒸发室13接通,左侧和装置散热片11的连接管连接,且连接循环吸热水管2,循环泵12由连接管和蒸发室13接通,汽钢盖7装置在燃烧室1右侧。主要是热能二次转换主体设备。
如图1所示,燃烧室1燃烧高温废气经排气口4排入热气流通室内,先对喷油器6和螺旋高压油管5进行加热,螺旋高压油管5和供油泵连接,在通过散热排气管8上的蒸发散热片9散热,热量存入蒸发室13内,废气排出。在对喷油器6和螺旋高压油管5进行高温加热后,供油泵供出的高压油流经高温的油管和喷油器时迅速吸热,产生二次加压;当高温高压的燃油进入燃烧室1后,立即汽化,这与雾化燃油与氧的接触更完全充分,再加上燃油自身的高温,它的燃烧效果要远远高于现在的雾化供油。主要是利用高温废气先对供油系统进行加热加压,然后散热储存的装置。
如图1所示,燃烧室1的钢套周围循环吸热水管2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吸收燃烧室1的热能气化后,产生高压气体,然后把高压气体引入燃烧室的钢套内推动活塞做功,或存入蒸发室13内;这样,储存在蒸发室13内两股高压气体推动汽轮机10做功,做功后的气体经散热片的11散热冷却后转化为液体水,水在走汽钢盖7,循环吸热后进循环泵12进入下一次循环。主要是吸收燃烧室的热能储存和循环散热的装置。
如图1所示,由于冷却水加压后沸点适当提高,这也同时提高了燃烧室的温度。燃烧室温度的提高,对燃油的燃烧也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沸点的适当提高,也解决了多年来多缸机器冷却水温度不能高于100℃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庆礼,未经王庆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4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