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酵母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3598.0 | 申请日: | 200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2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梁震;周瑜;王焰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6;C02F1/2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酵母 废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酵母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酵母废水是经发酵工艺、发酵液离心分离干燥制成酵母过程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水。酵母废水的特点是废水呈棕黑色,有机物浓度高:从酵母液体发酵罐中分离的酵母废水,COD高达50000~100000mg/L。
酵母废水一般通过传统的厌氧/好氧生化方法处理(Benito,G.G.(1997)Decolorization of wastewater from an alcoholic fermentation process with trametesversicolor.Bioresource Technology,61:33-37.)。然而,生化处理工艺后得到的生化处理酵母废水(或称酵母废水生化出水)存在不足:1、酵母废水经过传统的生化处理后,由于废水中色素(类黑素)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出水颜色很深;2、COD浓度较高。
目前国内外对酵母生产过程产生的酵母废水生化处理后得到的生化处理酵母废水(即酵母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工艺(即酵母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包括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方法。物理法以膜处理技术为主,多为超滤(UF)或超滤与纳滤(NF)的工艺组合。化学法主要是化学氧化法,包括臭氧氧化、Fenton试剂(过氧化氢与硫酸亚铁以一定比例混合)氧化、超临界氧化、电化学氧化法等。部分特种细菌,尤其是真菌,如白腐真菌具有复杂的酶系统,在营养物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能够降解类黑素。真菌类菌株,如aspergillusniger、Flavodon falvus、Pseudomonas fluorescens等被用于酵母废水的深度处理。
膜处理工艺对废水COD(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它是度量废水中还原物质的重要指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但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较高,且容易产生浓差极化和膜污染问题。大多化学氧化法对COD去除率只有20~50%,反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其它有害的中间产物。超临界氧化法几乎可以完全降解废水中有机物,但投资与运行费用过高。微生物对酵母废水的脱色率一般在60~80%之间,效果偏低,而且受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和营养物等)的影响较大,脱色效果不稳定。
由于酵母废水中类黑素具有抗氧化的特点,处理难度很大。目前,国内生产酵母的厂家中酵母废水处理真正达标的范例几乎没有。当前对酵母废水的治理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企业,甚至制约着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OD和色度去除率高的酵母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酵母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经生化处理后的酵母废水生化出水中加入无机絮凝剂,快速搅拌,快速搅拌过程的搅拌转速为300~600rpm;所述的无机絮凝剂为铝盐或铁盐,无机絮凝剂的加入量按:每1gCOD的酵母废水生化出水中加入11~15mM(毫摩尔)Fe3+或Al3+;然后加入有机絮凝剂,搅拌,有机絮凝剂为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使用),每升酵母废水生化出水中加入2~10mg的有机絮凝剂,搅拌后进入澄清池进行固液分离,絮体沉降,上清液(或称澄清液)直接排放或通过活性碳吸附进一步去除COD和色度。
所述的上清液通过活性炭吸附是在pH值<7、温度为15~65℃的条件下进行,得净化水;活性炭为粉末时,每升上清液所需粉末活性炭用量大于1g;活性炭为颗粒时,每升上清液所需颗粒活性炭用量大于10g。
无机絮凝剂为铁盐时,铁盐的加入量控制pH值范围为4~5;无机絮凝剂为低分子铝盐时,铝盐的加入量控制絮凝出水(即上清液)pH值范围为5~6;无机絮凝剂为高分子的聚合氯化铝时,加入量控制絮凝出水pH值范围为5~7。
所述的铝盐为硫酸铝、氯化铝或高分子的聚合氯化铝。
所述的铁盐为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或高分子的聚合硫酸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5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