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酸化剂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3280.2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0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巍;苏纯阳;何万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枫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16 | 分类号: | A23L1/16;A61K31/225;A61P31/00;A61P4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611731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酸化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料添加剂,具体涉及到一种液体酸化剂,同时还涉及一种液体酸化剂的制备方法。该酸化剂既能有效防止酸与设备及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反应,同时又能让酸在胃和肠道内缓慢释放,使其作用一直持续到肠道后段,起到良好的酸化效果和抑菌效果。
背景技术
目前,酸化剂已被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普遍推广使用,在国内酸化剂也越来越被畜牧工作者和养殖者重视和广泛应用。饲用酸化剂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及其盐类,有机酸化剂主要有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丙酸、苹果酸、甲酸、乙酸等及其盐类,使用最广泛且效果较好的是柠檬酸、延胡索酸和甲酸钙。无机酸化剂包括强酸(如盐酸、硫酸)和弱酸(如磷酸),其酸性较有机酸化剂强,虽然成分低,但其使用效果较差,市场上销售的饲用酸化剂多是将有机酸与无机酸各自优点结合起来的复合酸化剂。同时随着酸化剂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有些酸化剂使用效果还不稳定、添加剂量大、成本高、制成预混料不方便、饲料中的一些碱性物质常中和一部分添加的酸、在胃中吸收速度过快、抑制胃酸分泌和胃功能的正常发育、易吸湿结块、腐蚀加工机械、运输设备等。
研究表明,虽然酸化剂对饲料有酸化作用,但直接添加的酸可能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害动物食道和胃。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而且直接添加的酸在食道和胃内开始迅速解离,作用时间非常短暂,还可能抑制胃酸分泌和胃功能的正常发育,而病原微生物主要位于肠道后段,所以直接添加的酸化剂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抑菌作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310106338.7公开了“一种饲料添加用酸化剂饲料添加用酸化剂”,它是以乳酸为主配加多种有机酸和/或有机酸盐的复合酸化剂,有机酸总量为45-53%,载体为水合二氧化硅,有很强的酸化作用,但是这类有机酸只能在胃中发挥其作用,不能降低小肠中的pH值,难以在动物后肠道中发挥作用;并且因为分子量比较大,单位重量的酸分子释放的氢离子比较少,所以它们的降pH作用也比小分子有机酸差。
又如,中国发明专利号ZL 200510024539.1公开了一种“饲用生物活性酸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饲用生物活性酸化剂由沉淀二氧化硅30-50重量份、混合有机酸30~60重量份与少量活性益生菌混合配制而成,其中活性益生菌的含量为109~1010CFU/g。该产品可以有效弥补动物胃酸分泌的不足,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保证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生产性能和抵抗疾病能力。但是其制备方法是将活性益生菌固体粉剂和有机酸固体粉剂混合制备而成,其活性益生菌的安全性还有待验证,同时在饲育过程中酸化剂中含有的微生物容易造成对饲料和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试验研究,终于探索出了一种新型液体酸化剂的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并且该技术在国内外出版物中还未见报道也未公开使用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液体酸化剂,配方合理,该酸化剂既能有效防止酸与设备及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反应,同时又能让酸在胃和肠道内缓慢释放,使其作用一直持续到肠道后段,起到良好的酸化效果和抑菌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制备液体酸化剂的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易于大规模生产。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液体酸化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乳酸 40~70
柠檬酸 5~20
乳酸盐 10~60
柠檬酸盐 10~30
甲酸 1~10
本发明所述的液体酸化剂各原料最佳重量份为:
乳酸 50
柠檬酸 10
乳酸盐 25
柠檬酸盐 12
甲酸 3
本发明所述的乳酸盐为乳酸钙、乳酸锌、乳酸铁、乳酸钾中的任意一种等可溶性乳酸盐。乳酸及其盐在猪禽饲料中作为生长促进剂,可以降低胃内的PH值,起到活化消化酶、改善氨基酸消化能力的作用,并对肠道上皮的生长有好处。小猪在断乳后的几个星期喂食含有乳酸盐的酸化剂饲料,其在断乳期间的体重可增加15%。同时乳酸盐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能抑制哺乳期的小猪下胃肠道中病原菌生长,降低由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发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枫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枫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2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