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猪肌内脂肪含量基因Lpin1的克隆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3255.4 | 申请日: | 200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榜;何小平;李奎;赵书红;樊斌;余梅;朱猛进;彭中镇;李长春;徐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C12Q1/6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猪 脂肪 含量 基因 lpin1 克隆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猪肌内脂肪含量基因Lpin1的克隆以及作为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分子标记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猪肉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一些高度培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虽然饲料转化率高,生长快和瘦肉产量多,但肉质不好,PSE肉出现的机率高,往往使养猪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肉质改良已成为目前猪育种工作的重点。肌内脂肪(Intramascular Fat,IMF)含量是评价肉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IMF存在于肌肉内,主要位于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上。据研究,IMF含量与肉品质的嫩度、多汁性以及风味密切相关,是影响肉品质风味的重要因素(Gondret等,2002;Wood等,1988)。据研究IMF含量具有较高的遗传力(h=0.50)(Hovenier,1993),而IMF含量与瘦肉率的相关性较小(-0.25~0.30),这说明在不牺牲瘦肉率的前提下进行IMF含量的选择是可能的。在现代猪禽育种中,要求降低胴体中的脂肪含量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瘦肉的要求,这一般是通过背膘厚的减少来衡量的。然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其他脂肪沉积部位的脂肪含量,如IMF含量也同样减少,但IMF含量与其他生产性状的遗传相关虽然不利却只是中度的,背膘厚的下降与IMF含量的下降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两个性状有分别进行选择的可能。据报道,猪肉IMF含量在2~3%的范围内是较理想的(DeVol等,1988;Cameron等,1991),对于肌肉IMF含量是否越高越好尚存在争议,但对于低IMF含量品种的改良、培育优质畜禽品种,高肌内脂肪猪种的存在必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IMF含量在活体动物上很难进行测定,只能在胴体上测量,常规的选择育种一般是基于同窝个体的屠宰性状记录,提高猪肌肉中IMF的含量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一类胴体性状,为了加快选择反应的速度,额外的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是非常有前途的(Meuwissen等,1996),使用分子遗传标记技术能极大地推动育种进程。
目前已研究的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基因有:(1)MI基因:MI基因是在对19头梅山公猪和126头荷兰母猪杂交产生的850头F2代猪进行肉质性状数据分离分析时发现的,是影响IMF含量的主效基因,并作用于剪切力和失水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I基因双携带者将具有3.9%的IMF含量,而单携带者和非携带者IMF仅为1.8%,有极显著的差异(Janss等,1997)。该基因具体位于哪条染色体上目前还不清楚。(2)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H-FABP位于猪6号染色体上(Gerbens等,1997),H-FABP对长链脂肪酸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多水的细胞浆液中含量很高,能承载脂肪酸并在细胞浆及浆液到亚细胞器间便利的通行,有转运长链脂肪酸和对脂肪酸代谢平衡调节的功能(Norbert等,2004),其对脂肪酸的功能在小鼠上已经通过H-FABP基因的敲除实验得以证实(Schaap等,2003;Binas等,1999;Schaap等,1999)。可以结合长链脂肪酸及其CoA和肉毒碱酯(Paulussen等,1988)、亚铁血红素、胆红素、前列腺素和视黄醇类物质,H-FABP与脂肪酸的亲和力要高于比它与长链酰基CoA酯的亲和力。Gerbens等(1997)应用PCR-RFLP技术在猪H-FABP基因上发现了三个SNP,其中HinfI位点位于5′上游区域,而HaeIII和MspI位于第2内含子内,其中,MspI酶切位点有A和a等位基因,HaeIII有D和d等位基因,HinfI则有等位基因H和h,Gerbens等(1999)研究发现,aaddHH基因型猪比AADDhh基因型猪的IMF含量高约0.4%。林万华等(2003)对二花脸猪的研究也证实H-FABP基因与IMF含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并发现MspI和HaeIII位点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3)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猪A-FABP位于4号染色体(Gerbens等,1998),与H-FABP相同,A-FABP的主要配基也是长链脂肪酸,只不过A-FABP对游离脂肪酸水平变化的反应要更快一些。在猪A-FABP基因的研究中发现,在距离第二外显子69bp处的第一内含子上发现了一个[CA]21微卫星序列,在所检测的6个猪品种共检测到9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在猪种问有较大差异。在杜洛克群体中,此位点有3个等位基因22(A1)、33(A2)和19(A3),共组成6种基因型。统计分析表明在杜洛克群体中具有A1A3基因型的个体其IMF含量显著地高于A1A1型个体,IMF相差达1%,因此等位基因A3似乎对IMF含量的提高有利(Gerbens等,1998)。尽管猪肌内脂肪含量侯选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已揭述了几个候选基因,但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涉及到的生理生化过程相当复杂,可能受多个基因的调控,仍有其它具有大效应的新基因有待发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2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