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的灌溉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3059.7 | 申请日: | 200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2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魏宁;李小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5/06 | 分类号: | A01G25/06;A01G2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输水 自动控制 材料 灌溉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溉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的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灌溉方法主要有:漫灌、浇灌、喷灌、滴灌、微灌、渗灌、负压灌溉等方法和基于土壤吸力、土壤变化、生物形态等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合成的自动灌溉方法。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方法在灌溉植被的同时,在土壤表面形成了水表面或者高饱和度的土层,在自然条件下,水表面和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的基于土壤吸力、植被形态、生长状况的自动控制技术成本较高,且节水效果不佳。传统的灌溉技术一旦出现损坏,需要人工修复。在我国水资源利用紧张、大部分地区缺水的背景下,需要成本低廉、节水效果好、自我修复、可以大规模利用的自动控制灌溉方法。
综上所述,传统灌溉方法有以下缺点:
1、传统的灌溉方法在灌溉植被的同时,在土壤表面形成了水表面或者高饱和度的土层,在自然条件下,水表面和高饱和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2、传统灌溉方法容易多灌溉,造成多余水分下渗进入植被影响范围以外,植被无法利用,浪费水资源。
3、漫灌、喷灌、滴灌、渗灌等工艺无法根据植被的生长状况控制灌溉水量,还需要人为的干预或者控制系统实现灌溉操作。
4、采用基于电子控制和土壤、植被信息的自动控制的灌溉系统,节水效果较好,但是成本很高。
如何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的效率?如何根据植被需求解决灌溉问题?廉价可大规模利用的技术是节水灌溉方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创新现有技术,扩大使用范围,而提供一种基于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的灌溉系统。该系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节水灌溉系统,而且是一种能与常规灌溉系统同时完成的系统,无需维修,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提供更适宜植被生长的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灌溉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植被培植、绿化方法;各种灌溉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市政、园林、林业、农业等灌溉领域。目前,喷灌、滴灌、渗灌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灌溉方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如图1,本发明的结构是:
采用管路(20)在土壤(10)中布设灌溉管网,灌溉管网的终端通过阀门(30)与水源(40)连通;
所述管路(20)的结构是:其横截面,从内向外,依次为内管(23)、骨架(21)和外管(22);
所述的骨架(21)由透水或半透水管材构成。
所述的外管(22)是一种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外管;
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通过调整自动控制材料的配比、厚度可以实现水量供给的调整,控制土壤含水率的范围,适应植被的生长。材料的渗透系数控制在1×10-3cm/s~1×10-9cm/s范围内,材料的孔隙平均直径在0.1μm~1000μm之间,材料进气值控制在10~180kPa范围内,材料的厚度控制在0.1cm~50cm范围内。
所述的内管(23)或为中空结构的普通透水管,直径为0.1cm~100cm,可为方形、圆形、梯形等各种形状;或由强透水材料(如砂砾、排水板、导水纤维等材料)形成的输水通道。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在土壤(10)中埋入本灌溉管网,在土壤(10)含水率变化时,土壤(10)的孔隙水压力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管路(20)内外水压差的很大变化,带来管路(20)输水性能的几个数量级的变化,管路(20)迅速补充土壤(10)水分;土壤(10)水分比较充足时,管路(20)的输水能力降低甚至为不输水,这样管路(20)可以自动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在一定范围内。
本发明主要利用多孔介质材料的非饱和渗透性原理,利用管路(20)内、外的压力差别(管外土壤中的压力主要为负孔隙水压力),界定输水量计算方法主要如下简化方法:
Q=-k(P外-P内)/h×A
k-输水量自动控制材料的渗透系数;可有孔隙直径计算得到或试验直接测得;
A-管单位长度的中径面积;
P外-管外土壤的孔隙水压力(满足植被正常生长需要的最佳含水率对应的的基质吸力,单位m,采用压力水头单位);
P内-管内水压力(接近与0,单位m,压力水头单位);
h-为管外壁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30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止咳的中药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检测通道故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