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解纤维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2533.4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0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俐娜;祁海松;杨全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03 | 分类号: | C08J3/03;C08L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解 纤维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溶解纤维素的方法,属于天然高分子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石油等化工原料日趋紧张,因此可再生资源的研究和开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植物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属环境友好材料,充分利用纤维素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而且可以节省有限的石油资源。然而,现有纤维素工业中纤维素溶解过程繁杂、成本高且有污染。如工业化的粘胶法生产人造丝和玻璃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CS2而严重污染环境;铜氨法由于溶解过程繁杂和价格问题而难以产业化;氨基甲酸酯法(Finnish Patent 61003;FinnishPatent 62318;U.S.Patent 4404369)则由于硫脲用量高、有副产物等受到限制。其它直接溶解纤维素的方法,如二甲亚砜-氮氧化物(U.S.patent 3236669,1966)、ZnCl2水溶液(U.S.Patent 5290349,1994)、LiCl/DMAc(U.S.Patent 4302252,1981)、N-甲基氧化吗啉(NMMO)(U.S.patent 2179181,1939;Brit.1144048,1967;U.S.patent 4246221,1981)、离子液体等等,都由于价格昂贵、溶解条件苛刻、有毒有害等因素,工业化生产进展缓慢。日本报道(Japan Patent 1777283,1983;U.S.Patent 4634470)在NaOH水溶液中溶解纤维素,但必须使用经蒸汽爆破处理过的木浆纤维素(聚合度低于250)。我们也发明了几种溶解纤维素的直接溶剂(00114486.3;03128386.1;200310111447.8;200310111567.8),但这些溶剂有的溶解纤维素的分子量不高,有的溶解需要的温度等条件比较苛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纤维素溶解过程繁杂、成本高且有污染、溶解纤维素的分子量不高,条件苛刻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解纤维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简单快速、条件温和的溶解更高分子的纤维素,而且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容易回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了如下具体步骤:
将纤维素分散在8~14wt%LiOH水溶液中,预冷至0~5℃,搅拌均匀生成碱纤维素溶液,或者将8~14wt%LiOH水溶液预冷至0~8℃,加入纤维素后,搅拌均匀生成碱纤维素溶液。然后在得到的碱纤维素溶液中加入0~10℃的6~10wt%硫脲水溶液,在室温下搅拌均匀制得透明的纤维素溶液,纤维素、LiOH、硫脲的用量根据制得的纤维素溶液中纤维素含量为2~9wt%、LiOH含量为3.6~7wt%、硫脲含量为2.7~5wt%而确定。本发明中所用纤维素为分子量低于30×104的天然纤维素或II型纤维素。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首先预处理纤维素生成碱纤维素,再加入硫脲水溶液的方法而使纤维素迅速溶解,用该方法,纤维素在10分钟以内即可完全溶解,能明显降低能耗。与我们以前发明的几种溶解纤维素的方法相比,在溶解过程中温度范围宽且温和。最终的溶液中氢氧化锂和硫脲的浓度范围比较大,浓度分别为3.6~7wt%和2.7~5wt%。而且对各种纤维素(棉短绒浆、草纤维浆、甘蔗渣浆、木浆和纤维素无纺布以及蒸爆纤维素浆等)的溶解度都达到100%,可制得高分子量的浓溶液。没有其它苛刻条件,对设备要求不高,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以氢氧化锂、硫脲、水为原料,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方便,对环境无污染。而且溶解和再生都是物理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废液容易回收循环使用,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工业上溶解纤维素,制备各种纤维素丝、膜、无纺布和色谱柱多孔填料、也可用在实验室进行纤维素分子量及溶液性质的研究;本发明纤维素膜可用作纺织业、农业、化工、食品、环境等领域中的纺织品、农膜、包装及分离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5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载型聚合反应催化剂
- 下一篇:双扣保险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