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镀膜轴承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2382.2 | 申请日: | 2007-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殷肇晴;吕华阳;陈维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鹰牌荣华轴承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19/00 | 分类号: | F16C19/00;F16C33/64;F16C33/30;F16C33/38;F16C33/46;C23C14/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41104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镀膜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镀膜轴承,具体属于材料表面改性即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和其它镀膜技术,在轴承各部位表面镀上一层超硬和润滑膜而制成的镀膜轴承,以提高轴承的功效和质量。
背景技术
轴承是机械传动机构中的支承件,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机械整机的工作性能。轴承在工作过程中承受压力、剪力及疲劳冲击摩擦等复杂受力。轴承因部位不同,承受的力是不同的,但在现有技术中,每一轴承的材料材质是一样的,存在的不足是:受力大的地方先磨损,往往由于轴承某部位表面磨损小片剥落或变形而使轴承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轴承各部位表面硬度,降低它们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镀膜轴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该轴承是通过采用氮化钛(TIN)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其它表面镀膜技术在轴承各部分包括内外套、滚动体及保持架上镀上镀膜层而制造的镀膜轴承产品。
本发明所说的镀膜层为硬质镀膜层及自润滑膜层。
本发明所说的镀膜层为在轴承内圈、轴承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表面的N微米厚硬质镀膜层。
本发明所说的N微米厚的硬质镀膜层,其中N为2~8。
本发明所说的硬质镀膜层成份为氮化铬(CRN)、炭化铬(CRC)、炭化锆(ZRC)、氮化钛(TIN)等III-II过渡族元素的氮化物、炭化物或氮化物超硬膜。
本发明所说的镀膜层为在轴承内圈、轴承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表面的N微米厚硬质镀膜层外有1~3微米厚的自润滑膜层。
本发明所说的镀膜轴承外观有两种以上颜色:轴承内外套、滚动体即滚子、钢球、滚针为灰色及黑灰色,保持架为金色。
氮化钛(TIN)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切削工具、模具等机械零件上的应用已较广泛,提高了一些产品的质量,特别在二十一世纪PVD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多种新镀膜成份的开发,为轴承的PVD应用创造了条件。本发明是基于新的轴承镀膜理念,即在轴承内外套、滚动体(滚子、钢球、滚针)、保持架表面镀上几微米的超硬及固体润滑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高了轴承各部位表面硬度,降低了它们之间的摩擦系数,使镀膜轴承有更好的功能和质量,以保证轴承不会因镀膜而降低本身硬度,同时保证较大批量镀膜轴承的质量稳定性(膜层结合强度及厚度公差精度),并提高了轴承外观品质稳定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提供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述。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本发明包括轴承内圈2、轴承外圈4、滚动体3、保持架1,在轴承内圈2、轴承外圈4、滚动体3和保持架1表面有5微米厚的硬质镀膜层5。该硬质镀膜层5为氮化铬(CRN)、炭化铬(CRC)、炭化锆(ZRC)、氮化钛(TIN)等III-II过渡族元素的氮化物、炭化物或氮化物超硬膜。在轴承内圈2、轴承外圈4、滚动体3和保持架1表面的硬质镀膜层5外有2微米厚的自润滑膜层6。自润滑膜层6为二硫化钼(N0S2)、二硫化钨(WS2)、类金刚石(DLC)润滑膜。本发明外观有两种颜色:轴承内圈2、轴承外圈4和滚动体3为灰色,保持架1为金色。
(1)采用特殊低温物理气相沉积技术(PVD)在轴承各部分镀上超硬及固体润膜面制造的镀膜轴承产品。
(2)按轴承品种在轴承内外套、滚动体(滚子、钢球、滚针)表面镀上几微米上述不同超硬膜或超硬与自润滑复合膜,保持架镀上氮化钛(TIN)而组装成的镀膜轴承。
(3)轴承外观有两种以上色泽,即轴承内外套、滚动(滚子、钢球、滚针)为灰色或黑灰色,保持架为金色,提高外观质量和防锈性能。
本发明采用独特设计的低落温物理镀膜(PVD)技术与设备及特殊的工装夹具,以保证轴承不会因镀膜而降低本身硬度,同时保证较大批量镀膜轴承的质量稳定性(膜层结合强度及厚度公差精度),并提高轴承外观品质稳定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鹰牌荣华轴承有限公司,未经襄阳鹰牌荣华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3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码相框工作状态的控制方法以及数码相框
 - 下一篇:一种新型覆合模板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