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可分散CMC-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2379.0 | 申请日: | 200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1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张联盟;万涛;邢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20/06 | 分类号: | C08F120/06;C08F2/18;C08F2/44;C08F4/3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分散 cmc 丙烯酸 高分子 吸水 树脂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已有技术中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系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主要采用溶液聚合,反相悬浮聚合等方法。
反相悬浮聚合方法是指在反应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和悬浮剂(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搅拌转速下,再加入溶有水溶性引发剂和交联剂与反应单体水溶液,在保护气体作用下及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化学聚合的方法。
溶液聚合操作简单,无环境污染但反应所产生热量难以散发,且聚合体系粘度太高,往往难以在通常的反应器中进行,后处理非常困难。
通常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合成的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系高分子吸水树脂吸水后分子链不能分散,呈团状集聚体(如图1所示),达不到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分子链呈纳米程度分散的特定目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可分散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得到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纳米可分散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1)按各组成原料的重量份数为:
丙烯酸(AA) 10-50,
氢氧化钠 3-10,
水 8-20,
CMC(羧甲基纤维素) 1-10,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0.01-0.5,
过硫酸铵 0.01-1,
正己烷 20-200,
硫酸酯型表面活性剂 10-100;
选取丙烯酸、氢氧化钠、水、羧甲基纤维素、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正己烷和硫酸酯型表面活性剂,备用;
2)将丙烯酸、氢氧化钠、水、羧甲基纤维素、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正己烷和硫酸酯型表面活性剂加入带夹套、冷凝器的反应釜内,搅拌速度在400转/分以上,在反应釜内通入氮气通气时间15-30分钟,然后在常压反应釜内逐步升温到60-70℃,反应时间是4-6小时;
3)、反应釜的夹套内通冷却水降温到室温,放出反应物料,得反应物料;
4)、步骤3)得到的反应物料用甩干机(目的是把正己烷等未反应物分离出,其未反应物分离物可重复使用)甩干,将甩干的反应物料干燥后即为成品(即纳米可分散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o
所述的硫酸酯型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
得到的成品为乳白颗粒状物质,其吸水率可达到吸收自身重量的200-800倍以上。在水溶液中分散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分子链的长度为数纳米(见图2)。
传统的合成方法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很少,一般用作悬浮剂;使合成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在水中的分散性较差,呈团状集聚体(见图1)。本发明采用增大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的方法,使合成的高分子吸水树脂中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吸水树脂的分子链成互穿网络结构,当高分子吸水树脂吸水后高分子链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链相互作用,使高分子吸水树脂分子链迅速在水溶液中分散,高分子吸水树脂分子链的长度为数纳米,在搅拌工具的作用下,可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而且不引起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能有效的控制合成温度,其工艺流程简单,生产安全系数高,生产成本低。可作为在工业、农业、日用品、医疗卫生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特别适合作吸水剂,表面活性剂,防冻液辅助材料,高凝固——溶化潜热的储能溶液材料,颜料用高分子多功能润湿、分散助剂材料等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合成方法得到的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在在水溶液中分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得到的羧甲基纤维素——丙烯酸高分子吸水树脂在在水溶液中分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3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