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52239.3 | 申请日: | 2007-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0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芙蓉;何娟;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9/00 | 分类号: | H04L9/00;H04L9/22;H04K1/02;G06N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涛 |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语音 编码 加密 方法 | ||
1.一种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混沌流加密方 法,异或操作以字节为单位,并对所述流加密方法中的密钥流进行重复利用, 进行语音编码加密;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首先收到语音帧的第一帧,判断帧速率和安全等级,据此确定 与之相对应的需加密的字节序号表和比特位位置表;
步骤B,查找需加密的比特位位置表,取出对应的值,与混沌生成的密 钥流相与,根据需加密的字节序号表,查找出语音帧中需要加密的字节,将 此字节与前述相与的结果进行异或,结果送回该字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沌流加密方法为以Logistics映射的一维非线性迭代方法表征的混沌流 加密方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Logistics映射为自治一维离散动态系统Logistics映射,它是用一维非线 性迭代方法来表征混沌行为,其迭代函数如下式所示:
F(xn)=λxn(1-xn)
其中,n=0,1,2,……,x0和λ为调节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Logistics映射采用改进的Logistics地图映射,用一维非线性迭代方法 来表征混沌行为,其迭代函数下式所示:
G(x)=(β+1)(1+1/β)βx(1-x)β
其中,β∈(1,4),x0∈(0,1),x的初始值为x0,通过此式迭代可以得到x1, x2,x3,...xn...。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语音编码为G.723.1标准语音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G.723.1标准语音编码的语音编码帧加密过程还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C,如果语音帧还有字节需要加密,重复步骤B,直到该语音帧加 密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地,所述G.723.1标准语音编码的语音编码帧加密过程还包括下列步 骤:
在当前语音帧加密完成后,取下一帧语音帧,判断是否为静音帧,如果 是静音帧则不执行加密操作,继续取下一帧;如果不是静音帧,则重复步骤 A~C,直到全部帧加密完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G.723.1标准语音编码的语音编码帧的比特位按照敏感性划分为五类 CLASS1,CLASS2,CLASS3,CLASS4,CLASS5,CLASS1类中的比特位 敏感性最高,CLASS2其次,依次类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进的语音编码流加密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安全等级为Level 1时,加密CLASS1中的比特位,在G.723.1标准语 音帧的高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48bit位加密;在G.723.1标准语音帧的低 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38bit位加密;
当安全等级为Level 2时,加密CLASS1和CLASS2中的比特位,在 G.723.1标准语音帧的高速率模式对语音帧中的62bit位加密;在G.723.1标 准语音帧的低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52bit位加密;
当安全等级为Level 3时,加密CLASS1、CLASS2和CLASS3中的比特 位,在G.723.1标准语音帧的高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74bit位加密;在 G.723.1标准语音帧的低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64bit位加密;
当安全等级为Level 4时,加密CLASS1、CLASS2、CLASS3和CLASS4 中的比特位,在G.723.1标准语音帧的高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86bit位加 密;在G.723.1标准语音帧的低速率模式下对语音帧中的76bit位加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223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