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键盘指划输入汉字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0597.0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1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苗放;刘瑞;黄于鉴;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H04M1/23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潘育敏 |
地址: | 610059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键盘 输入 汉字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在键盘上输入汉字的方法,具体是一种在手机键盘上指划输入汉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输入方法主要有按键输入、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三种方式,而目前常见的按键输入有拼音输入和笔画输入。拼音输入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汉字量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须学习即可应用。但是我国地域广,方言众多,加上很多中老年人不会标准拼音,使拼音输入方法受到了较大的局限。笔画输入法的特点是输入方法直观、速度快,但字根记忆量大,需要记忆繁琐的字根,因而,学习时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手机笔划输入法将所有汉字笔划浓缩为五种,在实际使用中,这种输入法经常会因为笔划输入错误而找不到字。
手写输入的特点是操作方便,学习容易,会写字就能输入汉字,符合中国人用笔写字的习惯,只要在手板上按平常的习惯写字,手机就能将其识别显示出来。但是汉字笔画多,手写速度极慢,易疲劳,手写板造价也比较高,受到一定的市场制约。
语音输入法的特点是使用方便、输入速度快,但它受口音等因素限制,目前的识别率不是很高,还存在如何改错的问题。同时成本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快捷,适合各种人群和各种环境的手机汉字输入的方法。利用本方法,输入效率高,成本低廉,不需学习拼音,不需记忆字根,也不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一种手机键盘指划输入汉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汉字笔画按照书写要求分为简单笔画和复杂笔画2类,再按照相近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映射在手机键盘中,每组由相同的键位对应;将手机键盘划分为指划输入区和功能输入区两部分,指划输入区是取键盘中横向和竖向相等的若干相邻键位组成的n×n区域(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其余键位定义为功能输入区;在指划输入区内按照汉字笔画趋势指划按键输入,简单笔画在笔画输入区指划按键输入1次,复杂笔画在笔画输入区指划按键输入2次。
所述笔画分为简单笔画和复杂笔画,再按照相近的原则分为若干组,其简单笔画及其分类包括:横、横钩、提;竖、竖钩;撇;点、捺;弯钩、竖提;竖折、竖弯、竖弯钩、斜钩;横撇、横折折撇、横折折折;横折弯钩、横折、横折钩、横折弯、折提、横斜钩;撇折、撇点9组,复杂笔画及其分类包括:竖折折钩、竖折折;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竖折撇5组。
将汉字笔画按照书写习惯相近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映射在手机键盘中由相应的键位对应是将横、横钩、提组映射对应“1”键;竖、竖钩组映射对应“2”键;撇映射对应“3”键;点、捺组映射对应“4”键,其余各组均映射对应“5”键。
取键盘中横向和竖向相等的若干相邻键位组成的n×n指划输入区,是指由相邻的2×2的四个按键组成,其他键位完成汉字的结构输入、标点输入、和输入法切换。
由相邻的2×2的四个按键组成,是指键盘上的“1”、“2”、“4”、“5”键。
“3、6、9”为结构输入区,“3”为左右结构,“6”为上下结构,“9”为包围结构,“7”为模糊笔画,“*”为标点键盘,“#”为输入法切换键,“0”为空格和大小写切换键盘。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作用:
适合各种人群和各种环境的手机汉字输入。不需学习拼音,不需记忆字根,也不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既有手写输入的简单、容易,又有笔画输入的直观、快捷、形象。不仅输入效率高,而且软件成本低廉。在手机用户不断增长,中文输入不断有新的需求的市场环境下,本发明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当指划输入区为键盘上的“1”、“2”、“4”、“5”键时,简单笔画映射手机的键位以及指划输入按键。
图2是当指划输入区为键盘上的“1”、“2”、“4”、“5”键时,复杂笔画映射手机的键位以及指划输入按键。
图3是整体结构的字“心”在指划输入区为键盘上的“1”、“2”、“4”、“5”键时的输入程序。
图4是上下结构的字“思”在指划输入区为键盘上的“1”、“2”、“4”、“5”键时的输入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
将汉字笔画按照书写要求分为简单笔画和复杂笔画2类,再按照相近的原则分为若干组。其简单笔画的分组如表1所示:
表1
复杂笔画的分组如表2所示:
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05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