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醇氨联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50320.8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8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陶鹏万;王晓东;冉崇慧;黄维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1B3/32 | 分类号: | C01B3/32;C07C31/04;C07C29/151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明芳;吴彦峰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产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甲醇装置所得弛放气制备合成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合成氨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化工品种,产量近5000万吨/年。其主要用来制造化肥(如尿素、碳铵、磷铵)、化工产品(如甲胺、硝酸等)等。
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习用技术(其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通常是将原料天然气脱硫,加入水蒸气进行一段转化,配入空气进行二段转化,获得含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的合成气;再经过高温变换,低温变换,将一氧化碳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再进行脱碳,进入甲烷化装置;冷却加压后进入氨合成圈,进行氨合成,冷却冷凝分离而得到液氨;未反应气通过循环压缩机进行循环,返回氨合成塔入口。
在上述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习用工艺中,一段炉操作温度一般为800℃左右,二段炉出口温度为1000℃左右,进高变炉温度为320~380℃,进低变炉温度约220℃。
另一方面,我国甲醇生产装置及拟建的生产装置,以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的甲醇厂占40%左右。在甲醇生产中,根据反应式CO+2H2=CH3OH,原料气中,即合成工序的新鲜气中,氢和一氧化碳的摩尔比应为2∶1。实际上,在原料气中应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生成甲醇的反应式为CO2+3H2=CH3OH+H2O,其氢与二氧化碳的摩尔比应为3∶1。反应组分的氢碳(摩尔)比用f=(H2-CO2)/(CO+CO2)来表示,一般f值应维持在2.10~2.15较好。
以焦炉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中,用纯氧催化氧化,当选取氧/烃摩尔比=0.6~0.65时,f值约为2.6;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用水蒸气重整制合成气,其f值近于3。这样从反应计量来讲,氢气大大过量,造成弛放气量增大。在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时,其每吨甲醇的弛放气量约800Nm3,而在天然气为原料时,其每吨甲醇的弛放气量在1000Nm3以上。为了减少弛放气量,生产厂家一般是在原料气中补加二氧化碳,降低f值,这样可增加甲醇产量,减少弛放气量。
在无二氧化碳可添加的情况下,弛放气只有作燃料。弛放气作燃料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作燃料利用的仅是热值,而得到氢气所需要的能耗远大于其热值,能量利用率低;二是弛放气有4.0MPa以上的压力未能利用,浪费了压缩功;三是弛放气很干净,在化工利用可不必净化仅作为燃料烧掉很可惜。
“天然气制甲醇装置放空气的技改利用措施”(范忠等,“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杂志,2003年第5期)一文提出了用甲醇装置的弛放气作原料生产合成氨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是弛放气加空气、水蒸气在高温下将甲烷转化,这相当于前述合成氨装置中的二段炉操作,然后再进行变换与脱碳,后面的甲烷化、冷却等工序与现有合成氨装置一样。该方法将弛放气中的甲烷转化,因而可多产合成氨。但由于其加入的空气燃烧要消耗掉大量的氢(根据反应式2H2+O2=2H2O,1体积氧要消耗2体积的氢),其转化炉要在高温下操作,能量消耗大,且变换与脱碳也消耗不少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程短、投资少、能耗低的醇氨联产新工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醇氨联产工艺,利用以焦炉气或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装置所得弛放气作为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气,其方法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1)、将甲醇装置所得弛放气通过变压吸附装置制得氢气纯度大于98%的氢,配入低温空分装置制得的氮气或变压吸附制氮装置制得的氮气,使其氢氮(摩尔)比为3.00~3.10(合成氨反应的化学计量比要求其氢氮比为3,但在实际工艺过程中,由于甲烷化要耗掉极少量氢,因此也可采用略大于3的氢氮比),得到氢氮混合气;
(2)、将上述氢氮混合气通过甲烷化反应使其中的H2和CO发生反应生成甲烷(变压吸附分离所得氢气中可能还含有的极少量CO2也可通过甲烷化反应除去而生成甲烷),同时可脱除掉氮气中的氧,得到甲烷化后的新鲜气;
(3)、将上述甲烷化后的新鲜气冷却、加压后送入氨合成回路进行氨合成反应,经冷却分离即得到液氨。
上述醇氨联产工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未经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03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
- 下一篇:油井清蜡或抽汲车抽汲作业过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