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硫共生锌矿浮选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50280.7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3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华;李玉琼;魏宗武;穆枭;陈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04 | 分类号: | B03D1/004;B03B1/04;B03D101/02;B03D101/04;B03D103/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530004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生 锌矿 浮选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物浮选方法,特别是一种氧硫共生锌矿的浮选方法。
二、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硫化锌的浮选一般都是采用硫酸铜先活化,然后加黄药进行浮选,硫化锌的浮选回收率在85%-90%之间。但氧化锌的浮选完全不同于硫化锌,由于氧化锌表面不容易硫化,因此采用常规的硫化黄药法很难实现氧化锌的浮选,虽然采用加温硫化法可以加速氧化锌表面的硫化,但是该工艺在实践中指标不稳定,没有获得广泛应用。上世纪50年代法国人Ray发明了硫化胺法浮选氧化锌,该方法是通过加入大量的硫化钠(7-10kg/t),然后加入伯胺捕收剂进行浮选。硫化胺法浮选氧化锌的浮选回收率在50-70%之间。由于该工艺能够有效实现氧化锌的浮选回收,并且在工业上容易操作,指标稳定,世界各地的氧化锌浮选生产目前基本都是采用该工艺进行氧化锌的浮选回收。
目前国内外对有部分氧化的硫化锌混合矿的处理主要采用先用硫酸铜黄药法回收硫化锌,再采用硫化胺法回收氧化锌。对于原矿锌品位2-3%,氧化率在10-30%之间的矿石,采用分步回收硫化锌和氧化锌的方法,由于硫化钠用量比较大,氧化锌浮选回收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因此,许多企业对于这种矿石一般都只回收硫化锌部分,而不回收氧化锌,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实现氧化锌和硫化锌的浮选回收,又可缩短流程,节省设备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的氧硫共生锌矿的浮选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对于有部分氧化的硫化锌混合矿,采用硫化胺法来同时实现氧化锌和硫化锌的浮选回收,
(1)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硫化钠作活化剂,十八烷基醋酸胺和煤油作捕收剂,2号油作起泡剂,
(2)浮选时矿浆pH值为9-10.5,
(3)浮选过程中,将矿石磨矿至矿物单体解离后,首先加六偏磷酸钠至搅拌桶中,加硫化钠活化后加十八烷基醋酸胺和煤油、2号油进行捕收,
(4)药剂用量(g/t)为:
六偏磷酸钠 粗选 100~200 精选20~50
硫化钠 粗选 3000~10000 精选1000~4000
十八烷基醋酸胺 粗选 250~300 精选0~50
煤油 粗选 60~80 精选10~40
2号油 粗选 40~80 精选10~4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不用分步浮选即可同时回收硫化锌和氧化锌,从而简化了流程,节省了设备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
2、不需要添加硫酸铜来进行硫化锌的浮选,节省了活化剂的成本,解决了由于硫化钠用量大造成成本高的问题。
3、在浮选硫化锌的同时回收了氧化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锌的总回收率可以达到85~90%。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1、矿物原料:贵州某选矿厂原矿锌品位为5.4%,氧化率为60%的混合矿。
2、浮选流程:1次粗选、3次精选、4次扫选。
3、药剂制度:六偏磷酸钠200g/t、硫化钠5kg/t、十八烷基醋酸胺250g/t、煤油100g/t,2号油70g/t。
使用时,先配制成以下浓度(重量%):
六偏磷酸钠 5%水溶液
硫化钠 20%水溶液
十八烷基醋酸胺 20%乳浊液
煤油 直接原液添加
2号油 直接原液添加
4、浮选指标:锌回收率达到86%,精矿品位39.8%,尾矿锌含量为0.55%,其中硫化锌部分达到90%。
实施例2
1、矿物原料:湖南某选矿厂的原矿锌品位为1.7%,氧化率为20%的混合矿。
2、浮选流程:1次粗选、3次精选、4次扫选。
3、药剂制度:先用3kg/t的硫化钠调浆,然后加入200g/t十八烷基醋酸胺和煤油100g/t,2号油60g/t。
使用时,先配制成以下浓度(重量%):
六偏磷酸钠 1%水溶液
硫化钠 10%水溶液
十八烷基醋酸胺 5%乳浊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502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