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力发电鞋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49676.X | 申请日: | 2007-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0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石才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才俊 |
| 主分类号: | A43B3/00 | 分类号: | A43B3/00;A43B7/00;H02K35/02;H02J7/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72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 发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人们行走运动时对于地面的挤压力和反作用力转换为电能并加以利用的压力发电鞋。
背景技术
目前有资料披露,有一种利用人们行走运动,足踩踏齿条上下运动,齿条带动齿轮旋转并联动电机发电的压力发电鞋。但因其机械传动所产生的摩擦发热、磨损快、噪音大使其效率低、寿命短。这种压力发电鞋上下起伏运动的行程很大,在使用中给人的舒适感很差。市售的“亮亮鞋”,其电源是一次性电池,往往鞋子还完好无损,电源却消耗完了。扔掉用旧的鞋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节能、环保,旨在挖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尚未加以利用的潜能,使其高效、方便产生电能,特设计了压力发电鞋。
为创建节约型社会,以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而作出一点贡献。人们行走运动时作用于地面的挤压力和反作用力有一点上下起伏的小位移。为了利用这种上下起伏的运动,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上下运动的永磁体,使线圈内的软磁体不断改变磁极而达到切割线圈以产生电能的压力发电器(见图1)。装配上整流、充电元器件线路和可充电电池、发光元件、开关、小型插口(见图2),然后安装在鞋子上做成发电鞋(见图3)。这种压力发电鞋没有机械传动,它既可克服前述齿条、齿轮、电机联动发电的压力发电鞋有摩擦发热、磨损快、噪音大和作功行程距离大的不足,又可解决“亮亮鞋”使用一次性电池用电不长久、不环保的问题。同时解决人们户外活动日益频繁,通讯、照明、娱乐等所使用的可充电电池电源可随时方便补充的问题,减少电池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电池,达到开发新型能源和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内容见图1、图2。图1:一种压力发电器,该发电器由软磁芯1、6、10和线圈骨架9,以及连接在线圈骨架上的供永磁体上下运动的两个导槽12、14,线圈2、5、8,压力传导板4,永磁体3、7,弹力装置11、13所组成。其结构是:在线圈骨架9上绕三组线圈2、5、8,分别在三组线圈2、5、8所在的骨架内各装一个软磁芯1、6、10,并加以粘牢固定,不能松动,然后将两个上下充磁的永磁体3和7牢固地安装在一桥粱状的压力传导板4两端的墩柱状头上,分别安插在线圈2与线圈5、线圈5与线圈8之间,使永磁体3的左、右端面分别与软磁芯1的右端面、软磁芯6的左端面相对,永磁体7的左、右端面分别与软磁芯6的右端面、软磁芯10的左端面相对(见图1),刚好能够在与骨架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两个导槽12、14内自由滑动,导槽底部装弹力装置11、13。现据图1、图2所示,将其发电原理和如何利用叙述如下:
图1中永磁体3的N极和永磁体7的S极正对软磁芯1、软磁芯6、软磁芯10,此时软磁芯1的右端感应产生了S极,左端感应产生了N极;软磁芯6的左端感应产生了S极,右端感应产生了N极;软磁芯10的左端感应产生了N极,右端感应产生了S极。软磁芯1、软磁芯6、软磁芯10在线圈骨架内固定不动,永磁体3、永磁体7在左右都有吸引力的环境,产生了磁悬浮效果,降低了导槽的摩擦系数。当压力传导板4受到向下的外力作用,将固定在其两端的永磁体3、7沿导槽同步位移到下面,当永磁体3的S极和永磁体7的N极分别正对软磁芯1、6、10的一瞬间,三个软磁芯的感应磁极同时交换改变,磁力线方向改变,切割线圈,产生电能。压力传导板不断受到向下的外力作用,弹力装置11、13不断反作用力向上复位,永磁体3、7不断同步上下运动,软磁芯1、6、10的磁力线方向不断改变,不断切割线圈,不断产生交流电流。图2:压力发电器F产生的交流电,经全桥整流堆UR整流为直流电,经电容器C充电滤波后给可充电电池DC充电积蓄电能。由DC供电有两条线路,一条为照明线路,经开关K和电阻R,控制发光二极管VD1、VD2、VD3作照明用;一条为向外的供电线路,经插口CZ供电。
上述的压力发电器弹力装置11、13可以是橡胶块、气垫、金属弹簧、非金属弹簧或为与永磁体3、7相排斥安装的永磁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才俊,未经石才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96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