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动力循环水加药方法及其加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9622.3 | 申请日: | 200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1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涛;童刚;杨秀桥;任立国;夏成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5/00 | 分类号: | C02F5/00;C02F1/50 |
代理公司: | 德阳三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兴雯 |
地址: | 62920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循环 药方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水水质稳定药剂加药方法。适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工序,通过一种新型的无动力加药装置,在保证循环水水质的同时,大大降低药剂消耗。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循环水处理领域存在两种加药方法,一种是利用计量泵抽取药剂并将药注入循环水泵出口管道;一种是直接倾倒或利用加药槽自流进入循环水集水池。第一种方式由于必须配备计量泵,且计量泵一般寿命较短,设备维护成本较高,运行管理也较复杂;同时由于存在运转部件,计量泵后管道存在较高压力,因此存在一定的药剂泄漏。该方法通常用于大型循环水处理系统。
在中、小型循环水处理系统中,一般采用后一种加药方式,但这种方式由于直接加入循环水集水池,因此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药剂在循环水池内扩散需要一定时间,排污时会将高浓度的药剂排走;二是直接倾倒会使进泵吸入的循环水浓度不均匀,不能有效发挥水处理药剂稳定水质的作用;三是药剂加入循环水池后部分药剂会与循环水中悬浮物一道形成沉淀,造成药剂损失。这些不仅直接导致循环水加药量增大,同时加大了生产装置中的管道、设备结垢或腐蚀的倾向,极大阻碍生产装置的经济与长周期运行。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保证循环水水质达标,减少循环水装置运行管理与维护成本的无动力循环水加药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通过实施其方法的简单易行的无动力循环水加药装置。
本发明的方法,是利用循环水泵的进口负压将循环水药剂匀速加入循环水泵进口管道,利用泵叶轮的搅拌作用使药剂在循环水中混合均匀,然后直接作用于各换热设备的换热面,充分发挥了循环水药剂缓蚀、阻垢与杀灭菌藻的作用,减少了药剂消耗。其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1)将规定数量的药剂倒入计量槽内,加入清水至设定位置,并用搅拌器充分搅拌;
(2)调整计量槽出口节流阀,控制流量大小,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计量槽内药剂加入系统;
(3)打开水封出液截止阀;
(4)打开循环水泵进口加药阀,使药剂连续均匀进入循环水泵,若生产中循环水泵未全部启用时,则只打开运行泵的进口加药阀即可;
(5)当发现加药管道有堵塞现象时,关闭水泵进药阀,关闭水封排气阀,打开冲洗阀对加药系统进行冲洗直至系统堵塞现象消除;若堵塞仍未消除,则可打开水泵加药阀,关闭冲洗阀、排气阀、节流阀,冲洗水泵进药管道直至堵塞现象消除。
所述药剂的加入点为循环水泵进口管道,从而可以利用循环水泵叶轮的搅拌作用使药剂与循环水充分混合,从而提高药剂的使用效率;
所述每台循环水泵进口管道均设有加药阀,这样就可以根据循环水系统的运行情况使药剂只加入正在运行的泵进口。
本发明的无动力循环水加药装置,包括一个药剂计量槽、一个水封槽及相应的管线阀门与控制系统,即水封是水封高度大于水泵进口负压头,可根据情况设置成单级水封,也可设置成多级水封。
所述水封是设备顶部与计量槽顶部平齐的,这样可以避免在药剂加入水封的量大于水泵抽吸量时药剂从水封顶部溢流损失。
所述水封还要配置清水补充管道,这样可以避免药剂流量太小而在加药管道中沉淀从而堵塞管道。
所述配套的管道系统设置了防堵塞冲洗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此种加药方法能有效控制循环水水质,从而减少换热设备的腐蚀和结垢,延长生产装置的运行周期;
2.本发明的设备均为常规常压设备,设备材料可选用玻璃钢、PVC等,设备投资很小;
3、本发明中的装置均无需外加动力,设备维护工作极小,运行费用低;
4、本发明中药剂直接加入水泵进口,药剂通过叶轮的搅拌可以与循环水充分混合,大大提高了药剂的使用效率,与传统加药方式相比可节省药剂费用2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方法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96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