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锗锌多晶体的合成方法与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49050.9 | 申请日: | 2007-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赵北君;朱世富;何知宇;陈观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C30B29/10 | 分类号: | C30B29/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幼陵 |
| 地址: | 610065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磷锗锌 多晶体 合成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三元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磷锗锌多晶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有望在3μm~5μm中红外波段应用的材料主要是AgGaS2和AgGaSe2晶体,然而由于它们的热导率较低,光损伤阈值不高,受到高功率应用的限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磷锗锌(ZnGeP2,简称ZGP)晶体不仅非线性光学系数大,品质因素高,而且热导率、光损伤阈值高,是可通过光参量振荡产生3μm~5μm激光、输出功率达10W以上性能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在红外激光武器、红外制导、红外测距、红外遥控、激光雷达、同位素分离、大气监测等领域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
ZnGeP2多晶体的合成方法主要为直接合成法,即以高纯(6N)Zn、Ge、P为原料,直接进行化合反应而得到ZnGeP2多晶体。然而,在ZnGeP2多晶合成过程中,由于P和Zn的蒸气压高(P在530℃时为12.1atm;Zn在1030℃时为4atm),极易引起坩埚爆炸,产生易燃剧毒的白磷;Zn和P的热蒸气会形成高熔点的二元Zn2P3和ZnP2夹杂物等。所有这些,制约了高纯单相ZnGeP2多晶体的获得,使之不能满足ZGP单晶生长和器件制作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合成磷锗锌多晶体的新方法,此种方法不仅能避免高蒸气压物质剧烈化合反应造成的容器爆炸,而且能排除熔体内的残留杂质,促进高纯单相磷锗锌多晶体的形成。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与所述方法配套使用的专用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根据原料锌(Zn)、锗(Ge)、磷(P)的特点及容器爆炸机理(P和Zn的蒸气压高,P在530℃时蒸气压为12.1atm,Zn在1030℃时蒸气压为4atm)和合成产物纯化、单相的要求所设计的制备方法,工艺采用两温区适时温度监控、磷气相输运和机械振荡、温度振荡相结合新方法,原料采用高纯度(6N)的Zn、Ge、P,配料的摩尔比为锌:锗:磷=1:1:2,磷的加入量在按上述摩尔比计算出的重量基础上增加0.05~0.1%,以弥补装料和合成过程中磷的损失,在具体配料时,若合成量大则磷的增加量偏下限,反之磷的增加量偏上限。合成工艺步骤如下:
①坩埚的清洗与干燥
将清洗液注入坩埚反复清洗至干净为止,清洗后的坩埚进行干燥处理,完全去除其内部的水蒸气,
上述坩埚由本体和进料管构成,本体为两端封闭的石英玻璃管,其一端为A,另一端为B,在距本体B端端部的长度为x处设置有凹槽,该凹槽的深度h为本体内径d的1/2~2/3,进料管相贯在距本体B端端部长度为x的部段内,其进料口与凹槽槽口方向相反,其轴线与本体轴线的夹角β为45~70°,材料为石英玻璃;
②装料
首先将称量好的锗和锌装入坩埚本体远离凹槽的A端,然后将称量好的磷装入坩埚本体的B端,使其位于本体B端端壁与凹槽壁所围成的区域内,抽真空除气,在≤10-3Pa下封结坩埚;
③合成
A、合成在可转动和倾斜的两温区管式炉中进行,首先将装有原料并封结的坩埚放入水平放置的炉内,放置方式是使装有锗和锌的A端位于高温区,装有磷的B端位于低温区,与磷接触的本体凹槽的外壁处为温度监测点,
B、将管式炉高温区的温度以2~3℃/min升至1000℃~1020℃、低温区的温度以1~2℃/min升至525℃~535℃,通过温度监测与调控保持上述温场分布,直至磷以气相的形态从坩埚的B端全部输运到坩埚的A端与锗、锌进行反应为止,
C、将管式炉两温区的温度都升高到1050℃~1070℃,保温30小时~36小时,保温的同时转动炉体进行机械振荡,使坩埚内物料充分混合反应,保温完毕旋转炉体使坩埚原盛装磷的B端垂直向上,完成磷、锗、锌的合成反应,
D、合成反应完成后,在1060℃与950℃之间多次温度振荡,直至消除熔体中富余的磷蒸汽为止,然后,以1~2℃/min冷却至室温。
为实施上述方法专门设计的坩埚,其结构已在所述方法的步骤①中予以描述,坩埚本体上设置的凹槽的长度y优选20mm~30mm;距本体B端端部的长度x为本体的长度l的1/10~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90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