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槐果碱在制备治疗柯萨奇B病毒引发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47507.2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6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曙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1/4375 | 分类号: | A61K31/4375;A61K9/08;A61K9/10;A61K9/14;A61K9/20;A61K9/48;A61P31/14;A61P1/08;A61P9/10;A61P11/00;A61P2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严新德 |
| 地址: | 20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槐果碱 制备 治疗 柯萨奇 病毒 引发 疾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学领域,涉及一种医用配制品,具体来说是一种槐 果碱的应用,特别是槐果碱在制备治疗柯萨奇B病毒引发疾病的药物 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槐果碱(sophocarpine)是从豆科槐属植物苦参及豆科槐属植物苦 豆子中的干燥根及其地面部分中提取的有效单体,分子式为 C15H22ON2,熔点为53-54℃,其结构式为(I):
关于槐果碱对抗柯萨奇B病毒(coxsackie virus B)及其药物 制备已经公开在本申请人的一项已授权专利99119850.6中。此外, 本申请的发明人也发现了槐果碱对抗冠状病毒(SARS Virus)引发的 疾病中的治疗效果,相关技术内容在已经公开在授权专利03151269.4 中。本申请的发明人还发现槐果碱能对抗埃可病毒(Echo virus)、 腺病毒(Adeno virus)以及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它既 能对抗RNA病毒,又能对抗DNA病毒。因此,它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 物。相关技术内容已经公开在本申请人的另一项专利申请 200410089431.6中。
国内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可 引发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肠道感染以及非肠道组的病毒可以 产生同种的临床综合征。另一方面,同样型别的肠道病毒在不同条件 下,或不同株别可引发不同的临床综合征。本发明人发现柯萨奇B病 毒(COX-Virus)可侵犯各种不同的器官,引发该器官的突出病变。 如侵犯心脏,可引发柯萨奇B病毒性心脏病(coxsackie Virus heart disease),侵犯呼吸道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coxsackie Virus pneumonitis),侵犯脑可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和脑炎(coxsackie Virus meningitis and encephaltides),侵犯肝脏可引发柯萨奇B病毒性 肝炎(coxsackie Virus hepititis),侵犯胰腺可引发胰腺炎 (coxsackie Virus pancretitis),侵犯骨骼肌可引发流行性肌痛 (epidemical myodynia)以上各脏器疾病可独立存在亦可交叉出现。 本发明通过采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的多骤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患者血浆或外周白细胞中检 测到柯萨奇B病毒核糖核酸(coxsackie B Virus ribonucleic acid CBV-RNA),可以准确的作病毒学诊断。柯萨奇B病毒引发的病变重症 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猝死,有的常持续感染迁延不断,以致脏器功 能减退或损失。在目前已有的抗病毒药物中,尚缺乏有效的对抗CBV 的有效药物。
目前治疗柯萨奇B病毒感染的疾病,临床均采取对症治疗。晚近 曾有学者报导干扰素在实验小鼠感染CVB3的同时或感染24小时后使 用未能阻断柯萨奇B病毒的增殖,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是主要针 对腺病毒(属DNA病毒)的药物。虽有人认为能阻止病毒的RNA合 成。但该药的有效治疗浓度对人体已有毒性。免疫抑制剂和环孢霉素 等治疗小鼠的急性CVB感染无有效报导,却有报导用此药物治疗反可 使病情恶化。故以上述及的干扰素、三氮唑核苷、免疫抑制剂和环孢 霉素都不是有效的抗柯萨奇B病毒的药物。
为寻找对抗柯萨奇B病毒的有效药物。本发明人通过实验从众多 的中药中仅筛选出一味苦参,它低毒而有明显抗柯萨奇B病毒的作 用。苦参含有对抗柯萨奇B病毒的槐果碱单体(Sophocarpine-SC) 此单体苦豆子亦有,且含量高易于提取,现已制成纯度>98%的槐果碱 注射液,有关该项技术内容已经在本发明人的申请号为CN99119850 的专利中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5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JUN N-末端激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的用途
- 下一篇:近红外线吸收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