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个冷阴极荧光灯和/或外电极荧光灯的驱动器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47024.2 | 申请日: | 2007-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9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 发明(设计)人: | 方烈义;张昌山;陈志樑;赵时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1/295 | 分类号: | H05B41/295;H05B41/26;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 怡 |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多个冷 阴极 荧光灯 外电 驱动器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循环配置(cyclic configuration)的系统和方法。仅作为示例,本发明已被应用于驱动多个冷阴极荧光灯和/或外电极荧光灯。但是将会认识到本发明具有范围宽得多的适用性。
背景技术
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外电极荧光灯(EEFL)被广泛地用于提供液晶显示(LCD)模块的背光。CCFL和EEFL中的每一种经常需要例如2kV的高交流(AC)电压用于点灯和正常工作。这样的高AC电压可以由CCFL驱动器系统或EEFL驱动器系统提供。CCFL驱动器系统和EEFL驱动器系统中的每一种接收低直流(DC)电压并且将低DC电压转换为高AC电压。
图1是CCFL和/或EEFL的简化的传统驱动器系统。驱动器系统100包括控制子系统110和AC电源子系统120。控制子系统110接收电源电压VDDA和某些控制信号。这些控制信号包括使能(ENA)信号和调光(DIM)信号。作为响应,控制子系统110输出门驱动信号到AC电源子系统120。AC电源子系统120包括一个或多个MOSFET晶体管和一个或多个功率变压器,并且接收低DC电压VIN。MOSFET晶体管响应于门驱动信号而将低DC电压VIN转换为低AC电压。低AC电压被功率变压器升压为高AC电压VOUT,并且高AC电压VOUT被发送以驱动系统190。系统190包括一个或多个CCFL和/或一个或多个EEFL。系统190向控制子系统110提供电流和电压反馈。
如图1所示,系统190包括一个或多个CCFL和/或一个或多个EEFL。这些灯可用于提供LCD面板的背光。对于大的LCD面板来说,单个灯的背光模块经常不能提供足够的背光。因此,经常需要多个灯的背光模块。例如,LCD面板可能需要20至40个灯来提供用于显示视频动画的高强度照明。需要平衡来自这些灯的各个电流以维持画面亮度一致性。例如,不同灯之间的电流差应该保持在合理的容差内。
为了平衡灯电流,已经开发出一些传统技术。例如,传统技术使用阻抗匹配方案来建立用于均衡灯电流的平衡控制器。在另一示例中,传统技术使用一个或多个可以平衡灯电流的共模扼流圈(choke)。但是这些传统系统可能在灵活性、稳定性和/或简单性方面具有各种弱点。
因此,非常希望改进用于CCFL和/或EEFL的多灯驱动器系统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集成电路。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循环配置的系统和方法。仅作为示例,本发明被应用于驱动多个冷阴极荧光灯和/或外电极荧光灯。但是将会认识到本发明具有范围宽得多的适用性。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驱动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被配置为接收至少一DC电压并且响应于至少该DC电压而产生第一AC电压的子系统。所述系统还包括功率变换器,该功率变换器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AC电压并且将所述第一AC电压转换为至少第二AC电压。所述系统还包括多个电流平衡器件。所述多个电流平衡器件中的每一个都被配置为接收两个电流并且平衡这两个电流。所述多个电流平衡器件包括至少第一电流平衡器件、第二电流平衡器件和第三电流平衡器件。另外,所述系统包括多个灯对。多个冷阴极荧光灯对包括至少第一对、第二对和第三对。所述第一对、第二对和第三对是并联配置的。所述第一对与第一电流相关联。所述第二对与第二电流相关联。所述第三对与第三电流相关联。所述第一电流平衡器件被配置为平衡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所述第二电流平衡器件被配置为平衡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三电流。所述第三电流平衡器件被配置为平衡所述第三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