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性气干型涂料用复合催干剂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6854.3 | 申请日: | 200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其中;董玉婷;孙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09F9/00 | 分类号: | C09F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世杰;应云平 |
地址: | 20006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性 气干型 涂料 复合 催干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工业领域中的涂料行业,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环 保型的水性涂料用的一种重要配合剂,即催干剂的配合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在德国标准DIN55901中对催干剂有如下定义:“催干剂,在溶 液状态也称为干料,是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和树 脂中。从化学角度上讲,它属于金属皂类,加入到不饱和油类和树脂 中,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时间,即加快固化速度。”
目前,催干剂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主催干剂:它们一般是含有多个氧化价态的金属皂,能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工业上常用的这类催干剂是含有钴、锰、钒和铈的皂。
2 辅助催干剂:只以一种氧化价态存在的金属皂,它本身通常不 起催干作用,只有和主催干剂配合使用时才具有催干作用。通常包括 含有钙、钾、钡和锌的皂。
3 偶联催干剂:如果其在加速反应过程中的机理是基于金属与树 脂中的羟基基团或羧基基团反应,这种催干剂称为偶联催干剂,如含 有锆的皂。
催干剂是气干型涂料中不可缺少的助剂之一。它的作用是加速漆 膜氧化和聚合,促进漆膜干燥。目前常用的催干剂是钴、锰、铅、钡、 钙、锆等金属的盐类与有机酸(如环烷酸和异辛酸)作用生成的金属 皂。
水性涂料由于其含有较少量的VOC,符合环保要求。通过空气 氧化交联固化的水性涂料树脂(即水性气干型涂料树脂)主要包括: 醇酸水分散体、不饱和脂肪酸改性树脂水分散体,以及与其他聚合物 分散体的混合体。它们是通过水或助溶剂的物理挥发作用,以及其后 树脂的氧化交联作用而实现干燥的。
虽然水性气干型涂料的氧化交联过程基本上与传统溶剂型体系 的氧化交联过程基本一致,因而催干剂也能显著地加快该氧化交联过 程,但是,传统的催干剂在这类水性气干型涂料体系中的性能欠佳。
由于传统的催干剂是有机金属皂,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不 容易溶于水中,因此直接把催干剂掺入到水性体系中,可能会出现诸 如沉淀、漆膜光泽度下降和催干效率降低等一些问题。为了克服这些 问题,使催干剂容易混于水性体系中,预先将催干剂乳化是很有必要 的。
需要注意的是,水性气干型涂料在组成上与传统的以石油溶剂稀 释的气干型涂料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溶剂、基料和中和剂的使用 等方面,加之,水性气干型涂料在干燥过程中伴随着从极性向非极性 的转变,为了适应这些特殊情况,有必要对涂料干燥体系的组成和金 属浓度等进行合理调整。
从制备水性气干型涂料之初,人们就已意识到,加入传统的催干 剂会导致如下问题:
●初始干燥不良
●储藏时催干剂容易失干
●催干剂与树脂的混溶性变差
●漆膜表面容易产生缺陷
●分散体体系稳定性下降
●光泽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催干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专门适 用于水性气干型涂料的“核-壳”结构催干剂乳液,它能保证这类水 性气干型涂料的稳定性和催干的有效性,减少漆膜的缺陷,提高漆膜 的光泽度。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用于水性 气干型涂料的复合催干剂乳液,其特征是,该复合催干剂乳液是一种 采用有机金属皂为“核”,以反应性非迁移表面活性剂为“壳”,配以 特殊乳化剂经复合而成的含多种金属成份的紫色乳液,固体份为 45~72重量%。
所述复合催干剂乳液的合成配方的主要成分包括:
成分名称 重量%
有机金属皂 45~60
反应性非迁移表面活性剂 5~15
助溶剂 5~10
去离子水 25~30
在上述配方中:有机金属皂选自环烷酸钴、环烷酸锆、环烷酸钡、 环烷酸钙、环烷酸铅、环烷酸锰、环烷酸钾、异辛酸钴、异辛酸锆、 异辛酸钡、异辛酸钙、异辛酸铅、异辛酸锰、异辛酸钾中的一种或多 种;反应性非迁移表面活性剂是英国ICI公司出品的商品名为 Atsurf3969产品;助溶剂选自150#汽油、200#汽油或它们的并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未经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