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46852.4 | 申请日: | 2007-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4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彭子飞;江炜;王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G31/02 | 分类号: | C01G31/02;C09K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瑾瑜 |
| 地址: | 20023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相变 温度 可控 掺杂 纳米 氧化 钒粉体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具体说,是涉及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作为功能材料,自从195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Morin F.J.发现二氧化钒(VO2)的热致相变以来,VO2就成为相变金属化合物中目前研究趋热的一种。原因是VO2的相变温度为68℃,最接近室温,即VO2的高温金属相(M)与低温半导体相(S)会在68℃时发生突变。伴随着结构的变化,VO2的某些物理性能也会发生突变,如电阻(率)发生4-5个数量级的突跃,同时还有磁化率、光学折射率、透射率和反射率的突变,尤其在红外和近红外波段光学透过率变化最为明显。最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在相变温度前后突变的性质是可逆的。
二氧化钒不仅性质突变十分明显、相变温度最接近室温,更重要的是通过掺杂可以把相变温度降低到室温甚至室温以下。但是,掺杂离子对二氧化钒中离子的取代,同时会造成二氧化钒晶格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掺杂后的产品在相变前后光学、电学特性变化幅度减小。
虽然在中国专利文献CN1279211、CN1347856、CN1451633、CN1693211、CN1693212中均公开了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尤其是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缺点:掺杂的钨源活性低,不能有效掺杂到VO2晶格中,因此很难实现相变温度可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用去离子水配制0.5~1mol/L的V2O5溶液;
2)滴加草酸调节pH=7~9;
3)在70~90℃下搅拌0.5~1.5小时;
4)分三次滴加浓盐酸,使反应体系的pH始终保持在7~9;
5)100℃搅拌15min;
6)滴加6~8ml有机胺-甲酸(摩尔比为1∶2)溶液使得反应液呈深蓝色,即得VOCl2溶液;
7)用去离子水稀释到2.0mol/L,然后用V2O5调节pH=1;
8)用去离子水配制1.5~2mol/L的NH4HCO3溶液,然后加入与NH4HCO3等摩尔数的白钨酸,通入二氧化碳驱氧;
9)在搅拌下滴入20~40ml上述VOCl2溶液,滴完后静置0.5~1.0h;
10)有大量晶体析出,抽滤洗涤,得前驱体;
11)加入60~80ml无水乙醇于前驱体中,用超声波粉碎约1.0h;
12)通入纯度为99.99%的氮气,加热至450℃~800℃,并保温2~3小时,即得样品。
所述有机胺为一元有机胺或二元有机胺,优选甲基胺、乙基胺、二甲基胺或二乙基胺。
由于本发明采用严格控制前驱体制备溶液的pH在7~9范围、选用有机胺-甲酸联合还原剂还原、整个制备过程惰性气体保护等系列手段,使得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得到的产物为高纯度单相的VO2纳米粉体。由于白钨酸的化学活性远高于其它钨的化合物,使得W6+在VO2晶格中的掺杂量大大增加,达到了有效掺杂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相变温度可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完整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相变温度可控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用去离子水配制0.5mol/L的V2O5溶液;
2)滴加草酸调节pH=7~9;
3)在70~90℃下搅拌0.5~1.5小时;
4)分三次滴加浓盐酸,使反应体系的pH始终保持在7~9;
5)100℃搅拌15min;
6)滴加6ml有机胺-甲酸(摩尔比为1∶2)溶液,使得反应液呈深蓝色,即得VOCl2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68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乙烯、丙烯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有机/无机物层状复合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