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5118.6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1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定吉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1/02 | 分类号: | B03C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1714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铁屑 复合 磁力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混入非磁性物料中的铁屑进行分离的装置,尤 其是一种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置,属于机械配件类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在塑料共混改性行业还是废旧塑料回收造粒,以及塑料注塑 加工前,都可能需要对塑料粒子进行必要的金属屑分离处理。因为在 塑料粒子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磨损、特殊的生产工艺、难 以预料的人为因素等众多因素导致在料粒中存在一些金属粉末、碎片 的产生,这对塑料粒子的品质和塑料注塑加工都十分不利。
目前在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就是利用永磁体磁力棒对塑料粒子中 的金属铁屑进行吸附。
常用的磁力棒,由永磁体棒和套在永磁体棒外面的光滑的壳体组 成。在使用中,通常在塑料粒传送的通道中设置数根磁力棒,塑料粒 子通过磁力棒时,棒体表面与塑料粒子接触从而产生对塑料粒子中夹 杂的金属粉末吸附效果。然而,由于大量塑料粒子在通过磁力棒时具 有一定的初速度,料粒通过表面平滑的磁力棒外壳时,塑料粒子很容 易把磁力棒已经吸附到的金属粉末、碎片再次冲刷下来,金属粉末又 再次混到塑料粒子当中。从而,降低了过磁的效果,为了达到一定的 分离效果,则要增加过磁的次数和时间,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和能耗的 增加。
有改进型的磁力棒,对光滑的外壳进行了加工处理,形成凹槽或 条纹或不规则的凹坑,以增加吸附铁屑的能力和防止被再次卷入塑料 粒子流中,有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磁力棒本身圆棒状的特征,使得分离铁屑时的有效工作面 非常小,对较大颗粒或块状的铁屑也不具备分离功能,在处理大量产 品时,仍不能达到快速有效的效果,并且可能需要进行重复过磁分离 才能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设计一种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 置,通过复合的板框结构的磁力分离装置,快速有效地分离较大颗粒 或块状的铁屑,更好的在处理大量塑料粒子时发挥作用,提高生产效 率。
这种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置,由永磁块、分离板、支 撑架、挡板、出料口五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
A、嵌有永磁块1的分离板2由螺杆8自上而下地左右错位状设 置在支撑架3上,直至最底层的分离板与出料口4连接;
B、所述的分离板2的表面设有与物料流向相垂直的吸附槽7。
所述的吸附槽7为一连续通槽或者是不连续的坑槽。
所述的分离板2由导磁材料制作。
所述的永磁块由永磁材料制成,与分离板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 连接,也可导槽连接。
分离板的表面槽坑是半圆坑、半圆槽、三角槽或不规则凹坑。
所述的支撑架,为立柱构成的框架,架上设有安装挡板的位置, 底部加装有制动装置的滚轮。
所述的挡板,安装在支撑架的周围,可采用透明的塑料材料制成。
这种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置,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 吸附大颗粒铁屑,清理方便,可将分离板表面凹槽中的铁屑粉末清扫 干净。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分离板与永磁块的组合示意图
图3:本发明挡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塑料除铁屑用复合式磁力分离装置,由永磁块、分离板、支 撑架、挡板、出料口五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
A、嵌有永磁块1的分离板2由螺杆8自上而下地左右错位状设 置在支撑架3上,直至最底层的分离板与出料口4连接;
B、所述的分离板2的表面设有与物料流向相垂直的吸附槽7。
所述的吸附槽7为一连续通槽或者是不连续的坑槽。
所述的分离板2由导磁材料制作。
所述的永磁块由永磁材料制成,与分离板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 连接,也可导槽连接。
分离板的表面槽坑是半圆坑、半圆槽、三角槽或不规则凹坑。
所述的支撑架,为立柱构成的框架,架上设有安装挡板的位置, 底部加装有制动装置的滚轮。
所述的挡板,安装在支撑架的周围,可采用透明的塑料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1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