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镧介孔分子筛除砷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42509.2 申请日: 2007-06-22
公开(公告)号: CN101073762A 公开(公告)日: 2007-11-21
发明(设计)人: 蓝闽波;江锦春;邬贤波;袁慧慧;赵红莉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东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B01J20/10 分类号: B01J20/10;C02F1/28;C02F1/58;C02F101/10
代理公司: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余明伟
地址: 200237***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含镧介孔 分子 筛除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砷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指能有效去除水中砷的含镧介孔分子筛吸附材料。

背景技术

砷和砷的可溶性化合物有毒。如砒霜、白砒就是三氧化二砷。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间或成单质存在,有砷黄铁矿(FeAsS)、雄黄(As2S2)、雌黄(As2S)。不少有色金属矿中含有砷化物,所以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如矿石培烧,均有砷化物(如白砒)排出。

砷化物多用于制造硬质合金、砷酸盐药物、杀虫剂、杀鼠剂(一般为砷酸、亚砷酸盐)、玻璃工业脱色剂、毛皮工业的脱毛剂和防腐剂。所以冶金、硫酸、化肥、皮革、农药等工业均有砷污染。砷可以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砷能与蛋白质和酶中的巯基结合,抑制体内很多生化过程,特别是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引起细胞代谢的严重紊乱。砷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02~0.052克,致死量为0.06~0.2克。近年来还发现,与含砷物质经常接触的工人中,皮肤癌和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从人体健康考虑颁布了水中砷的含量范围为7~10ppb。建设部1986年颁布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砷的含量不得超过50ppb。根据我国在2005年6月水质安全饮用水标准中规定从2006年7月起水中砷的含量也由50ppb降到10ppb。

因此,对高砷饮用水进行处理以降低其含量的问题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传统的去除水中的砷都采用活性碳吸附,对高砷废水效果显著,但如果仅用活性碳把水中砷含量降到10ppb是不太现实的。目前饮用水中除砷的方法主要有石灰软化法,木炭过滤,硫化铁滤床,硫酸铁凝结,氯化铁凝结,氢氧化铁沉淀法。其中,用共沉淀法合成无定型粉末状铁的化合物吸附除砷的研究做的比较多,但实验证明其吸附砷后从溶液中过滤是很困难的。于是,有人研究制备成颗粒状氧化铁或在沙子的表面上进行氧化铁涂层,用于除砷,其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这种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小,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总之,能满足除砷的能用于吸附床的吸附剂的材料应同时满足:颗粒形状、去除As(III)或As(V)均有效、高容量、高选择和高吸附率、高机械强度(在水中不易分解)、可再生利用、低成本、无环境污染。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去除水中砷的的复合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为200510027898.2提供的吸附材料的除砷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表面的氧化铁有衰减的现象,限制了这种材料的长时间运行。还有中国专利申请“载铁活性碳除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申请号为200510110226.8提供的吸附材料虽有所改善,但仍有类似的缺点。Fryxell等人合成了固定有铜螯合物和乙二胺的介孔氧化硅,其对砷的最高吸附容量大约为140mg(As)/g。Yoshitake等人合成了氨基硅烷功能化的MCM-41、SBA-1和MCM-48,其中每一个都络合过Fe3+,Co2+,Ni2+,Cu2+或H+。在砷的初始浓度低于100mg/l时,络合Fe3+的氨基硅烷功能化的MCM-41对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2.5mmolAs/g。但是这两个例子都用了昂贵和有毒的化学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含镧介孔分子筛除砷吸附剂,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公开所述除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以便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提出的含镧介孔分子筛除砷吸附剂,其特征在于,由具有两套互不相连的三维孔道结构的介孔氧化硅MCM-48和负载在其上的镧所组成,镧的重量含量为1.17~9.80%。

该除砷吸附剂具有三维孔道结构,氮吸附测定BET表面积为202-732m2/g,平均孔径为2.7-3.2nm,孔体积为0.2-0.7ml/g;

术语“两套互不相连的三维孔道结构的介孔氧化硅MCM-48”具体见文献C.T.Kresge,M.E.Leonowicz,W.J.Roth,J.C.Vartuli,J.S.Beck,Nature359(1992)710。

本发明的含镧介孔分子筛除砷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硅源、碱源、镧源、模板剂和水的混合物,在25~40℃,优选30~37℃下,反应40~60分钟,得反应混合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25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