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早期生理突变预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1682.0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3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韩铁庄;张志琳;贾锋;吴方;赵咏菊;何清;巩云霞;李嫣然;吴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早期 生理 突变 预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体早期生理突变预测系统,特别是一种三联机循序联合诊断对人体腹腔实体肿瘤及生理遗传疾病或突变的早期预测系统,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体内的许多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往往首先在一些组织及器官内出现不易觉察的病理代谢和微循环改变,随后逐渐发展为实质性的病灶,然后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病症,待到临床能明确诊断时,这些病症可能已经发展为中晚期,从而失去了早期治愈的机会。肿瘤和心血管病(猝死)的早期在目前医疗条件下无法明确诊断,无论是核磁共振、CT、B超、生化检验和相关肿瘤标致物和基因芯片检查。患者一经发现大多已为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很低,家属和国家将耗费巨额医疗费,患者将极其痛苦地度过有限的余生,最终患者家庭将面临人财两空家破人亡的境地,给家庭、单位、社会带来不稳定。以下三种仪器目前可用于人体早期生理突变的预测:
1.PET/CT检测仪的全称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检测仪。它是一种无创性探测正电子的生理性放射性核素在机体内分布的断层显像技术。由于PET显像采用的是与生命代谢密切相关的注入人体内的示踪药物,然后采用特殊的体外测量仪器(PET)探测这些正电子核素在人体全身各脏器的分布情况,所以每一项PET显像的结果实质上是反映了某种特定的代谢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也就是对可疑病灶提供了精确定位。因此PET/CT检查不但是一种与解剖结构结合的代谢功能显像,而且是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是否在细微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的技术。但PET/CT检查费用太高,并且存有一定的炎症所致的假阳性及肿瘤直径0.5mm以下无法判别的缺陷,影响了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和使用率。
2.甲皱微循环韩氏全息观察仪通过观察人体左右手无名指、中指的甲皱部微循环的病理特征形态通过计算机检索病理数据库对患者进行预测。系统由双路投射互补谱线灯源、专用微循环变倍数码(视频)显微镜、CCD、计算机,监视器、打印机组成。患者将手指至于显微镜下的指托器内,甲皱部涂上香柏油,在投射光的照明下,微循环的血管袢形态通过显微镜放大后由计算机处理成像,进入韩氏观察法程序处理,经过与机内病理病例数据库检索后经过计算生物学模型的处理,找出预测的结果。韩氏观察法为韩铁庄发明的微循环全息观察法,它包括特征法和全息模式图法,规定必须使用变倍显微镜系统观察。观察法的理论依据是现代医学解剖学的腹腔植物神经系统的传导和控制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内脏传入系统的意识性通路途径中医经络学中的三焦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传导和功能、人体自稳态和脊柱中心错位论和生物全息论的有机整合。人体无名指、中指甲皱部是三焦经的开窍点,由于神经的调控和血液成分、组织液、淋巴液和内毒素等的作用,在某种条件下人体脏器生理的微小改变会反映到甲皱微循环相应部位的血管形态特异,其大致规律按全息模式图如图2排列,左手反映右侧脏腑器官,右手反映左侧脏腑器官的生理信息并跟脊柱32节段相关。因此,韩氏观察法有别于国际通用的单独检查左手无名指的方法,强调必须检查四个手指,检查法的机理建立在以上的韩氏观察法相关理论基础上。例如,中医的望疹和民间的指甲观病法实际就是体表和甲皱部微循环的改变反映到体色和指甲形态。此检查特点为无创性、直观性、操作简单、数据信息稳定可靠敏感,费用低,普及性强。检查经验表明:严重特异改变者肯定有疾病问题;无异常者则不一定保证健康。此检测信息因为是人体生理复杂信号的反映,个体差异很大,判断的复杂性和生理信号因解剖学原因的敏感度不同造成信息丢失,目前还无法提供巨量的病理病例数据库,造成此单一系统在诊断早期病变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问题,也即因目前无现代诊断方法和仪器给它提供双盲对比检验,这是本系统的缺陷,影响了临床的使用和推广,不能进入医保收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未经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16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