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单向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8411.X | 申请日: | 200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曹玉明;方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砼碳纤维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00 | 分类号: | D03D1/00;D03D15/00;E04G23/02;E04C5/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逸良 |
地址: | 201315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单向 织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补强的碳纤维单向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大规模震灾等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提高了对构造物修复及加固的认识。以前,主要采用在构造物表面粘贴钢板,或增厚混凝土等施工方法。最近主要采用在构造物表面粘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加固施工方法,由于该施工方法具有良好的施工性及优良的耐腐蚀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地认可和应用,现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加固方法而成为主要的加固施工方法。
在这类材料中,碳纤维布具有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抗拉强度高于普通钢10-15倍,弹性模量与钢较接近,极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修补,它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适用面广,可应用于各种类型和形状的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易于保证,由于碳纤维单向织物是柔软的,即使被加固表面不是非常平整,也可保证100%的有效粘贴,如发现粘贴后表面局部有气泡,可容易地用注射器注射粘贴剂的方法将空气赶跑,实现粘贴牢固,还具有厚度薄、重量轻、加固修补后基本不增加自重和外形尺寸。而现有的经纬编织的碳纤维布,成本高,而且由于碳纤维丝线径极细,在编织过程中经、纬碳纤维丝产生弯曲、折迭,严重影响了碳纤维丝的抗拉强度,阻碍碳纤维布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补强的碳纤维单向织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该纤维单向织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碳纤维单向织物,包括多条构成经线的碳纤维束丝,其特征在于:多条热熔线构成纬线与多条碳纤维束丝编织成幅,所述多条热熔线经过加热将热熔线与碳纤维束丝固定在一起,以完成碳纤维单向织物的定型。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增加碳纤维单向织物的强度,多条构成纬线的热熔线两端可分别采用热熔线固定在一起。
为了确保抗拉强度,所述碳纤维束丝每束采用12000根或者15000根碳纤维。
所述相邻的两碳纤维束丝之间设有间隙,以便于加固补强时,涂抹在碳纤维单向织物表面的树脂渗透。
所述相邻的两热熔线之间的间距为4-6mm。
所述碳纤维单向织物外形是条带形,卷成盘状,卷盘内径d>150mm,碳纤维单向织物的宽度为50mm-300mm,按50mm、100mm规律分成六种规格,碳纤维单向织物的名义厚度为0.12mm和0.17mm两种。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碳纤维单向织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碳纤维束丝固定到408工位设备上,碳纤维束丝之间彼此分开,进行工位定位;
2.碳纤维束丝通过导流器I,使束丝流动夹角为25°~45°;碳纤维束丝通过导流器II使所有碳纤维束丝处于同一平面;
3.使碳纤维束丝均匀分散,进行408工位精确定位;
4.对精确定位的碳纤维束丝使用热熔线纬纱编织,高温定型形成碳纤维单向织物;
5.对定型好的碳纤维单向织物卷取成型。
本发明中,为了确保碳纤维单向织物的质量,步骤1中将碳纤维束丝分开后,可进一步对固定在408工位设备上出现问题的碳纤维束丝进行查找和替换。
为了使碳纤维束平整,所述步骤3进一步包含对碳纤维进行整平。
所述步骤4中,对碳纤维单向织物的正反两面高温定型是分别进行的,先对反面进行高温定型,再对其正面进行高温定型,所述定型温度为160℃~190℃。
本发明的碳纤维单向织物,强度高,耐久性好,抗酸碱、耐腐蚀、耐疲劳,无应力松弛、徐变,重量轻,厚度薄且不增加构件荷重,剪裁方便、施工便捷,纬线采用热熔线避免了在编织过程中经、纬碳纤维丝产生弯曲、折迭,纤维束之间的间隙也利于在加固补强过程中树脂的渗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碳纤维单向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碳纤维单向织物制造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砼碳纤维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砼碳纤维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84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