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制动装置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35000.5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0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彭世益;彭彦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思超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1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脚踏式制动机构,特别是既保留人工脚踏制动模式,又可在自动控制下使脚踏制动机构进行制动的电控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脚踏制动机构,借助助力伺服装置减轻人体劳动强度。如:真空助力器伺服装置,在发动机运转产生真空源的作用下,人体可以轻松地踏动制动踏板实施制动。
汽车是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由于人体的生理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对外界突发事件做出反应,那就更无法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准确操作。司乘人员生存的机会稍纵即逝,因此,通过对已有制动系统实现自控制动,将对提高车辆安全性能、降低道路事故率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技术解决问题是:提供一种既保留人工脚踏制动模式,又可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下直接向脚踏制动机构施加制动力,代替人工脚踏制动的电控制动装置技术方案。
本发明技术方案设计的电控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控制动装置由电信号控制接口、制动力产生单元和传动机构组成;电信号控制接口在控制信号驱动下,从汽车已有能源向制动力产生单元传递能量;制动力产生单元将获取的能量转换成制动力;传动机构将制动力施加于汽车制动踏板。
电控制动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无自动控制制动需要时,电控制接口将能源与制动力产生单元的能源通道关闭,制动力产生单元不产生制动力,传动机构处于初始状态,驾驶人员可根据需要正常踩踏制动踏板进行制动;当有自动控制制动需要时,电控制接口在控制信号驱动下,控制制动力产生单元从汽车已有能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由传动机构将制动力产生单元作用于制动踏板实施制动;当控制系统解除制动,制动力产生单元重新回复到初始状态,传动机构解除对制动踏板的作用。
可根据不同的制动力产生单元选择汽车已有的不同能源实现电控制动,如:电源、液压源、真空源、气压源。
当采用电动机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则电动机可从汽车电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继电器为电信号控制接口,电动机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从汽车电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将制动力施加于汽车制动踏板。
当采用液压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则液压缸可从汽车液压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电磁阀为电信号控制接口,液压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从液压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将制动力施加于汽车制动踏板。
当采用气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则气缸可从汽车真空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电磁阀为电信号控制接口,气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从真空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将制动力施加于汽车制动踏板。
当采用气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则气缸可从汽车气压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电磁阀为电信号控制接口,气缸作为制动力产生单元,从气压源获取能量产生制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将制动力施加于汽车制动踏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充分利用了原车已有助力制动机构的特点,按本发明设计的电控制动装置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能量,与自动控制系统配接,可在轮胎爆裂、防撞等紧急状况下替代人工实施制动。
附图说明
图1电控制动装置原理示意图;
图2电动机的电控制动装置电原理图;
图3采用电动机的电控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采用气缸的电控制动装置原理图;
图5采用气压缸的电控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以电动机为制动力产生单元的电控制动装置,要把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成制动所需的往复运动;控制较其他直接是往复运动的气缸或液压缸制动力产生单元复杂,以下结合图1、图2和图3以电动机为制动力产生单元的电控制动装置的本发明实施例1进行详细描述。
在实施例1,图1中的控制接口是图2中的继电器K1、K2,制动力产生单元是图2、图3中的电动机M,汽车电源+B1为电动机M提供制动力产生的能量,传动机构是图3中的蜗轮蜗杆(1)、摆臂(2)和制动钢丝绳组件(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思超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桂林思超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5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形灯管弯管机传送机构
- 下一篇:蔓箐色素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