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热-冷”胶合工艺的节能节水装置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4937.0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童飞雁;赵仁杰;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飞雁;赵仁杰;赵明 |
主分类号: | B27D1/08 | 分类号: | B27D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22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合 工艺 节能 节水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人造板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某些特种人造板生产中必须采用“冷-热-冷”胶 合工艺才能保证胶合质量。这种胶合工艺过程由升温升压、保温 保压和保压冷却三个阶段组成。在一个热压周期内,当板坯进入 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后,在升温升压、保温保压阶段必须要 用蒸汽锅炉的蒸汽将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加热,使其温度由 30℃左右升高到145℃左右并保温一段时间,使板坯胶合牢固后, 再进入保压冷却阶段。在保压冷却阶段需要注入大量冷水将多层 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将温度由145℃左右降低到30 ℃左右后再卸压出板。这些吸收了热压板及板坯热量的大量冷却 水,以往都是一次性使用后直接排放的,因而造成大量的水和热 能的浪费。另一方面人造板企业的其他生产工序如干燥工序等需 要的热能,都直接由蒸汽锅炉供给蒸汽,并且这些蒸汽也是一次 性使用后,通过疏水器再直接排放的,也造成了水和热能的浪费。 为了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对“冷-热-冷”胶合工艺 在保压冷却阶段产生的水及其热能进行梯级的循环利用。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对“冷-热-冷”胶合工艺保压冷却阶段的初 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利用三个独立的循环系统装置,采用三个梯级 的冷却和三个梯级的循环利用,来达到节水和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冷-热-冷”胶合工艺的节能节水装置,是在多层热压机旁设 置热水循环罐、温水循环罐、冷水循环池各一个,分别通过管道和阀 门,组成热水、温水和冷水三个独立的循环系统装置。“冷-热-冷” 胶合工艺的节能节水装置的作用是在保压冷却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 期,分别利用热水循环系统装置、温水循环系统装置和冷水循环系统 装置,按顺序依次对145℃左右、115℃左右和80℃左右的多层热压 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进行三个梯级的冷却,使其顺序降温到115 ℃左右、80℃左右和30℃左右,然后将其顺序产生的高温水、中温 水和低温水进行三个梯级的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和节能的目的。
热水循环系统装置的作用是在保压冷却阶段的初期,将热水循环 罐的热水,对145℃左右的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进行冷 却,使其降温到115℃左右,所产生的高温水再回流到热水循环罐。 同时将热水循环罐的热水输送到多个干燥窑,通过散热器对工件进行 干燥后,再将温度略有降低的热水,再回流到热水循环罐。热水循环 罐的水量和水温是通过这两个循环过程和由蒸汽锅炉输送少量蒸汽 来保持动态平衡的。
温水循环系统装置的作用是在保压冷却阶段的中期,将温水循环 罐的温水,对115℃左右的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进行冷 却,使其降温到80℃左右,所产生的中温水再回流到温水循环罐。
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分别输送到蒸汽锅炉的软水箱和职工澡堂进行 利用。温水循环罐的水量和水温是利用冷水循环池的冷水对80℃左 右的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进行冷却后,产生的低温水的 部分注入来保持动态平衡的。
冷水循环系统装置的作用是保压冷却阶段的后期,将冷水循环池 的冷水,对80℃左右的多层热压机的各层热压板及其板坯进行冷却, 使其降温到30℃左右。所产生的低温水优先注入到温水循环罐,以 保持温水循环罐水量与水温的动态平衡,多余的低温水全部回流到冷 水循环池再进行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冷-热-冷”胶合工艺节能节水装置的示意图。
1是多层热压机;
2是热水循环罐;
3是温水循环罐;
4是冷水循环池;
5是干燥窑;
6是蒸汽锅炉;
7是蒸汽锅炉用的软水箱;
8是职工洗浴用澡堂;
9是阀门;
10是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飞雁;赵仁杰;赵明,未经童飞雁;赵仁杰;赵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4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水器即开即热装置
- 下一篇:无线信号接收系统的阵列综合测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