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Ⅲ-Ⅴ族发光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1829.8 | 申请日: | 2007-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7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友;张建中;孙慧卿;尉然;范广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金属 半导体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III-V族发光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LED的基本结构是由p型电极、有源发光区和N型电极构成。将LED的p端和n端接入电路中,通过恒流源供电,调节LED的端电压即可控制LED的发光强度。目前,发光晶体管的制造技术还没有成熟,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其主要方法有:一种是按照传统晶体管原理制造的NPN型发光晶体管器件,既利用器件的p型掺杂区发光,同时又作为基区进行控制,但是,由于基区很薄,绝大部分电子没有及时与基区中的空穴复合发光,而是直接穿过基区到达了n型掺杂集电区,大部分电子用来放大基区电流,只有少数电子参与发光,发光效率不高。另一种是实空间转移发光晶体管,是通过源极和漏极之间加正向电压时,电子在源极和漏极被加速到一定的能量后,就可以通过实空间转移效应,进入有源区,与栅极注入到有源区的空穴复合发光,但是,由于实空间转移效应的电子注入效率非常低,因此这种发光晶体管的发光效率也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发光晶体管的发光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发光效率、高亮度的III-V族发光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III-V族发光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包括纵向依次层叠的p型漏区、有源区、n型半导体层、缓冲层和衬底,所述的n型半导体层的横向台阶结构的左边为n型栅区,台阶结构的右边为n型源区,所述的n型栅区上有栅极电极,在n型栅区和栅极电极之间有通过肖特基接触形成的耗尽区,所述的n型源区上有源极电极,所述的p型漏区上有漏极电极。
本发明所述的III-V族化合物材料是采用III族的元素镓Ga、铝Al或铟In,以及V族的氮N、砷As或磷P组成的化合物,所述的衬底的材料采用蓝宝石、硅、炭化硅、砷化镓或磷化铟,所述的栅极电极的材料采用金属—半导体,所述的源极电极、漏极电极为欧姆接触电极,所述的栅极电极为肖特基接触电极。
本发明所述的III-V族发光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利用金属有机气相淀积MOCVD或分子束外延MBE技术,生长III-V族半导体材料。
(2)、选择一个衬底,生长缓冲层。
(3)、继续生长掺杂浓度为1017~1019cm-3的n型材料。
(4)、继续生长多周期的超晶格结构,形成多量子阱有源区。
(5)、在多量子阱有源区上生长掺杂浓度为1017~1019cm-3的p型集电区,得到发光场效应晶体管的外延片。
(6)、通过半导体平面工艺技术,利用ECR等方法刻蚀出n型半导体层的台面结构。
(7)、利用光刻的方法在n型台面上形成栅极肖特基接触和源极欧姆接触电极图形,利用蒸发方法蒸镀Au/Pt合金和Ti/Al/Au合金等材料,分别形成栅极肖特基接触电极和源极欧姆接触电极。
(8)、利用上述方法,制作p型漏极欧姆接触电极,得到带有控制端的发光场效应晶体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台阶上的横向结构利用金属半导体接触的场效应用于控制器件的发光强度,纵向结构用于复合发光的产生,这样的结构具有高发光效率、高亮度,且控制方便,可以替代当前的发光二极管,也可应用于光电互连、光电集成器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晶体管外延片经刻蚀后产生的台面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衬底,2是缓冲层,3是n型半导体层,4是n型源区,5是源极电极,6是n型栅区,7是栅极电极,8是有源区,
9是p型漏区,10是漏极电极,
11是n型栅区6和栅极电极7通过肖特基接触形成的耗尽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