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在制备美白祛斑化妆品和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1640.9 | 申请日: | 2007-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云;张焜;方岩雄;霍延平;黄宝华;赵肃清;周丽华;郑杰;谭伟;徐学涛;竺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49/255 | 分类号: | C07C49/255;A61K8/35;A61K8/36;A61K8/37;A61Q19/02;A61Q1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006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姜黄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祛斑 化妆品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姜黄素衍生物及其在制备美白祛斑化妆品和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终身疾病。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对机体许多组织和器官产生危害导致发生许多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和生命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根据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醛糖还原酶和非酶糖基化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机理中的关键因素,醛糖还原酶和非酶糖基化的抑制剂能有效地防治或缓解糖尿病并发症。但目前开发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非酶糖基化抑制剂的效果不理想,故寻找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抑制剂是当务之急。
研究发现丹参及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制糖尿病并发症关键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但丹参酮衍生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式I所示的姜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在制备美白祛斑化妆品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姜黄素衍生物如式I所示:
式I
式I中的R1,R2所代表的基团为:H,OCH3,OH等;
式I中R3为OH时,R4代表的基团为:OCH3,OOCCH3,O(CH2)nCOOH,O(CH2)nCOOM(n=1~5,M为Li,Na,K,Mg);
或式I中R4为OH时,R3代表的基团为:OCH3,OOCCH3,O(CH2)nCOOH,O(CH2)nCOOM(n=1~5,M为Li,Na,K,Mg);
或式I中R3,R4代表的基团同时为:OCH3,OOCCH3,O(CH2)nCOOH,O(CH2)nCOOM(n=1~5,M为Li,Na,K,Mg)。
上述式I的姜黄素衍生物作为酪氨酸酶的抑制剂。
用于美白或祛斑的化妆品或药物,其中含有上述式I所示的姜黄素衍生物,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助剂。
所述的化妆品和药物是制成片剂、丸剂、胶囊剂、悬浮剂或乳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酪氨酸酶的体外抑制实验,表明丹参酮衍生物具有显著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姜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制备的美白或祛斑的化妆品或药物具有较明显美白亮肤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
实施例1:Cur 01
将200mg姜黄素(1.62mmol)溶于40ml丙酮中,加入4mL氯乙酸乙酯和40mg NaI,加入无水碳酸钾314mg,加热回流24h。过滤,浓缩溶液,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液为环己烷∶乙酸乙酯∶乙醇(4∶5∶1),得到229mg化合物Cur1,产率为78%。
实施例2:Cur 03
将200mg姜黄素(1.62mmol)溶于40ml丙酮中,加入1mL氯乙酸乙酯和10mg NaI,加入无水碳酸钾80mg,加热回流24h。过滤,浓缩溶液,用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液为环己烷∶乙酸乙酯∶乙醇(4∶5∶1),得到178mg化合物Cur1,产率约为70%。
实施例3:Cur 11
将200mg通过实施例1制备的Cur 01溶于20mL丙酮/水(4∶1)中,加入22mg KOH,不断搅拌,直至TLC检测到Cur1反应完全。用稀HCl酸化反应液,蒸馏除去丙酮,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收集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用乙醇/水(2∶1)重结晶,得177mg Cur11,产率为99%。
实施例4:Cur 13
将100mg通过实施例2制备的Cur 03溶于10mL丙酮/水(4∶1)中,加入8mg KOH,不断搅拌,直至TLC检测到Cur 03反应完全。用稀HCl酸化反应液,蒸馏除去丙酮,并用乙酸乙酯萃取。收集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馏除去溶剂,用乙醇/水(5∶1)重结晶,得78mg Cur 13,产率为93%。
实施例5:酪氨酸酶的抑制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6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沉积工艺的高效阱
- 下一篇:起重设备的超速保护制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