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进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构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1634.3 | 申请日: | 200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星成;程浩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13/11 | 分类号: | H03M13/11;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禹小明 |
地址: | 510275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进制 密度 奇偶 校验码 构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准循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构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进制低密度奇偶检验码的构造方法。
技术背景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即LDPC码,由Gallager在1962年首先提出,后来Mackay和Neal等人重新对它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码在AWGN信道下通过和积译码算法译码具有接近香农极限的性能。许多好码都是由随机构造方法构造,但码长较大时,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来存储校验矩阵,而且由于校验矩阵没有特定的结构,很难有效地进行编码。
LDPC码是一类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对于一个(n,k)二进制的LDPC码,可用一个非常稀疏的二进制校验矩阵H来表示。如果H矩阵维数为m×n且满秩,则该LDPC码的码长为n,校验位长度为m,信息位长度为k=n-m。
LDPC码也可以用二分图来定义,校验矩阵与Tanner图的关系如附图1所示。维数为m×n的校验矩阵H对应的二分图有m个校验节点和n个变量节点,记二分图为(V,E),其中,V是节点集合且V=Vs∪Vc,Vs={s0,s1,...,sn-1}是变量节点集合,Vc={c0,c1,...,cm-1}是校验节点集合,E是两类节点之间连接边的集合。其中,hij是H的第i行第j列元素,当hij≠0时,对应的二分图中第j个变量节点和第i个校验节点相连。若变量节点sj的度数为dsj,连接该节点的边集合记作Esj,则E=Es0∪Es1∪...∪Esn-1,变量节点sj的第k条边记为Esjk。以sj为根节点将二分图展开到l层所能访问到的校验节点集合记为Nsjl,不能访问到的校验节点集合记为其中
准循环LDPC码是一类可以降低编译码复杂度并减少存储空间的码,编码可以通过简单的移位寄存器实现,译码可以并行处理。目前,大多数的准循环LDPC码都是基于有限几何或代数方法构造,该类方法都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设计要求,构造出校验矩阵,然后由校验矩阵求得码长和码率,而不是通过直接给定码长和码率来设计校验矩阵,因此,码长和码率等参数的选择不够灵活。
综合考虑性能、编译码复杂度、硬件的实现以及参数选择的灵活性等因素,将PEG算法和准循环特性相结合,可构造出具有准循环结构的校验矩阵,而且码长和码率等参数选择比较灵活。
由于围长(Girth,即最小环长)是影响LDPC码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译码算法采用迭代译码,该算法的推导基于这样的假设:在节点间传递的信息统计独立。当有环存在时,某一节点发出的信息经过一个环长的传递后会被传回本身,从而造成自身信息的叠加,破坏了假设中的独立性,从而影响译码的准确性。然而,对于有限长度的LDPC码来说,环的存在不可避免。因此,大围长是设计好的LDPC码的一个重要指标。
X.-Y.Hu提出的逐步加边算法是一种以增大围长为目的的构造方法,虽然它不能保证所构造的二分图为最佳的二分图,但是它可以保证每次在二分图中增加一条新边,所形成的环(如果有环)的围长尽可能大。
首先给定Tanner图的基本参数,包括校验节点的数目m、变量节点的数目n和变量节点度的分布,然后逐步在校验节点和变量节点之间进行加边。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6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