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31522.8 | 申请日: | 2007-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良;彭兵;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晓松 |
| 地址: | 5107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环氧树脂 胶粘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树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油封产品一般装有弹簧,起到提供唇口预紧力,抱紧轴,达到密封的目的。但是在油封在使用及拆装过程中,容易发生弹簧脱落的现象,给操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也会造成漏油,甚至弹簧磨损缸体,损坏油缸。专利ZL 02214011.5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油封结构,它把密封唇与弹簧直接硫化在一起,成为一体结构。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弹簧脱落的问题,但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且硫化时弹簧不容易定位,易发生弹簧偏移,造成密封唇口各部位厚度不均匀。因此,如何固定弹簧,防止弹簧脱落,仍然是个难题。传统的环氧树脂胶粘剂由于其硬度很高,几乎没有弹性,影响油封唇口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密封件安装时一般唇口都有一定的拉伸,而环氧树脂几乎没有伸长率,造成了拉伸困难,而树脂在安装过程中就发生了拉伸脆裂,脆裂的树脂在油封运行过程中容易脱落,给油缸带来很大的危险,也达不到固定弹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固定弹簧、使得弹簧不容易从弹簧槽脱落的胶粘剂。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这种胶粘剂在固定弹簧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
环氧树脂 100
聚硫胶 50~200
白炭黑 5~15
偶联剂 1~5
胺类固化剂 2~10
所述环氧树脂为E51、EP828或E44。
所述聚硫胶为JLY-121或JLY-124。
所述白炭黑为气相化白炭黑或活性白炭黑。
所述偶联剂为ND-42、A151或KH550。
所述胺类固化剂为DMP-30(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六次亚甲基四胺或多乙烯多胺。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在固定油封弹簧方面的应用。
与普通环氧树脂胶粘剂相比,本发明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采用聚硫橡胶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它是一种反应性液态聚合增韧的方法,当聚硫橡胶与环氧树脂混合后,聚硫胶中的硫醇基与环氧基发生反应,参加到固化的环氧树脂结构中,赋予环氧树脂良好的柔韧性。因此本发明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能有效固定弹簧、使得弹簧不容易从弹簧槽脱落,同时又保持了环氧树脂的其他有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胶粘剂生产工艺如下:
①先按配方比例称好物料。
②将白炭黑加入聚硫中,搅拌均匀,使白炭黑溶入胶当中。
③然后加入环氧树脂。
④再加入偶联剂。
⑤最后加入固化剂。
实施例2本发明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制备及应用
(1)以质量份计,配方组成为:
环氧树脂E51 100
聚硫胶JLY-121 50
2#气相白炭黑 8
偶联剂A151 2
多乙烯多胺 8
(2)以上胶固化后测得的性能为:
玻璃强度KN/m:4.2
粘度Pa·S:28.1
(3)操作工艺
①调胶:先把2#气相白炭黑加入到聚硫胶JLY-121中,搅拌后加入环氧树脂E51,然后加入偶联剂A151,最后加入多乙烯多胺,所有料都是在搅拌过程中加入。制得的胶粘剂需在40分钟内用完。
②涂胶:将油封垂直放置,应避免产品弯曲变形,将已经调配好的胶注入涂胶枪中,先在弹簧槽里涂上一层胶,然后装上弹簧(装弹簧之前先用丙酮或酒精将弹簧清洗干净),再对准弹簧槽口小心涂胶,不能滴到其他部位,如有滴落,应立即用丙酮擦去。
③固化:涂胶完成后,将油封自然、无弯曲地平放于地面上,停放16小时以上,待胶完全固化后,再进行包装。
实施例3本发明的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制备及应用
(1)以质量份计,配方组成为:
环氧树脂E828 100
聚硫胶JLY-121 100
2#气相白炭黑 10
偶联剂ND-42 2
DMP-30 5
(2)以上胶固化后测得的性能为:
玻璃强度KN/m:3.6
粘度Pa·S:25.8
(3)操作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未经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5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