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国林蛙室内高效人工越冬养殖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31499.2 申请日: 2007-11-21
公开(公告)号: CN101156562A 公开(公告)日: 2008-04-09
发明(设计)人: 蒋超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2 分类号: A01K67/02
代理公司: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余炳和
地址: 510260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中国 室内 高效 人工 越冬 养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林蛙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养殖越冬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俗称哈士蟆,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其是集食、药、补于一身的珍贵蛙种,因其营养价值高,在东北民间俗称“大补品”;因其专门捕食昆虫又称“纯绿色食品”。雌蛙输卵管又称哈什蟆油,国际市场,价格昂贵,有“软黄金”之称。据《本草纲目》记载,林蛙油具有益精补肾、滋阴养颜、健脑润肺、延缓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效。其主要成份是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等

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林蛙本身特有的营养作用和药用价值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以林蛙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不断被开发生产,致使林蛙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由于人们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对野生林蛙盲目乱捕滥猎、乱伐森林、开荒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污染等,导致林蛙天然资源被严重破坏。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林蛙加工业的发展,而且还破坏了野外生态平衡。因此,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加强林蛙人工养殖,不仅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林蛙产品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是解决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林蛙越冬涉及幼蛙和种蛙的越冬,其中,幼蛙越冬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年商品蛙的产量,同时也制约着整个养殖环节的顺利开展;种蛙越冬则是林蛙增值和养殖关键技术环节之一,其是保证林蛙连续高产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的越冬技术仅局限于利用野外天然水域进行粗放的越冬,或小规模的人工越冬,其越冬成活率低,使得林蛙人工养殖难以形成规模,走上产业发展之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的中国林蛙室内高效人工越冬养殖方法。

本发明所提出的中国林蛙室内人工越冬饲养方法,包括:构建一个具有适于林蛙越冬环境的人工越冬池,以及每年从7~9月开始到第二年4~5月之间,在林蛙越冬前、入蛰期、深眠期、出蛰期、出越冬池各越冬阶段的管理步骤,

所述的人工越冬池深度为1-1.2m,池底铺10-15cm厚的沙石层,沙石层上铺设有25-30cm厚的大卵石,用水泵在池内营造一个循环水流的生态环境,并设有水温控制装置;

所述的林蛙各越冬阶段的管理步骤如下:

(1)、越冬前饲养管理:使林蛙在有圈栏的饲养池中饲养,当白天室外气温高于15℃时,每天投喂足量饲料不少于三次,每次投至林蛙不进食时为准,当白天室外气温在15~10℃时,停止对林蛙投喂饲料;

(2)、入蛰活动期的管理:当室外气温降低到10~0℃时,为林蛙入蛰活动期,使林蛙进入人工越冬池,越冬池内的水温维持在5~6℃,室内越冬池的水位控制在5~10cm,并使越冬池内的大块卵石等能突出水面以上,作为林蛙过渡的的平台;

(4)深眠期管理:当室外气温降低到0℃以下,林蛙进入深眠期,使越冬池的水位逐渐加深,至50~60cm,水温控制在1-3℃,水中溶解氧维持在6-10mg/L,水流速维持在0.04-0.08m3/min,PH值维持在7.0-8.4,在越冬池中林蛙的越冬密度维持在幼蛙1500-3000只/m2或成蛙500-1500只/m2

(5)出蛰活动期管理:当室外气温逐步回高至0-10℃,林蛙开始出蛰活动,当室外气温在0-5℃,仍然控制水温在1-3℃,当室外气温继续升高,这时,应立即降低水位,使大卵石等露出水面,从而使林蛙有活动的陆地区域,水深控制在20-25cm,并使水温逐步升高至3~5℃;

(6)出越冬池期管理:当室外气温升高至10℃以上时,林蛙出蛰,将林蛙从越冬池移入饲养圈饲养,林蛙出蛰后,开始进食时,应为其提供充足的饵料。

本发明所实施的林蛙室内人工越冬养殖方法,一般在每年的7~9月开始进入越冬前饲养管理,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降变化,林蛙顺序进入入蛰活动期、深眠期、出蛰活动期等不同的生态活动期,实施相应的管理,直至第二年的4~5月出越冬池期管理。采用本发明的林蛙越冬养殖方法,可使林蛙在越冬的各个生态活动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在完全可控的人工条件下越冬;可使幼蛙的越冬成活率达到92%以上,成蛙和种蛙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较传统的粗放越冬方式提高3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未经广东省昆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