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用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31062.9 | 申请日: | 200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2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孔星;尤枝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星 |
主分类号: | H01G4/38 | 分类号: | H01G4/38;H01G2/08;H01G4/228;H01G2/04;H01G4/224;H05B6/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孟斌 |
地址: | 528305广东省佛山市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高频 感应 加热 集合 并联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合式并联电容器,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用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高频感应加热设备中,作谐振用的电容,根据功率的大小和实际电路应用的不同,容量要求在0.01uF至2000uF之间都有,电压在400V至4000V之间。其共同特点是,要求频率高、电压高,电流大,dv/dt大,低损耗,散热快。
一般常用的高频感应加热电容器,可根据电容容量分为低容量电容器和高容量电容器;其中,高容量电容器一般是将各个单体的低容量电容器简单地以并联方式连接起来,以满足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对高电容容量的电容器的使用要求。上述结构的并联连接式高容量电容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受现有的单体电容器结构影响,单体电容器本身的散热效果不佳,若在高频感应加热领域中,将多个单体电容并联连接起来,且各个单体电容之间距离很小,导致整体散热效果更差,许多电容因发热严重而失效,或者根本就无法满足高频的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作为标准化部件应用、并有效地提高整体散热效率的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用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用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包括多个独立的单体电容,每个单体电容包括有金属壳体、电芯子组、电引出端和冷却水道铜管,冷却水道铜管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芯子组旁,其两端分别伸延出壳体外,单体电容通过在其电芯子组旁增设冷却水道铜管,有效地提高单体电容的散热效果;再者,所述多个独立单体电容固定在一金属基座上,各个独立单体电容上对应的电引出端之间设置有公共端铜片以并联式连接,所述各个独立单体电容上的冷却水道铜管端口之间设有塑料软管以串行式相互导通连接。整个安装过程简单方便,整体结构增大了散热面积,便于散热。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所述电引出端与公共端铜片之间设置螺栓和螺母连接,采用螺接形式固定电引出端与公共端铜片,更有利于方便安装及其两者的牢固连接。
所述单体电容也是通过螺栓固定在金属基座上。
所述单体电容壳体内电芯子组周围灌注有导热阻燃环氧树脂,更有利于散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先后通过对单体电容及其集合后的并联电容器的散热结构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单体电容内的冷却水道铜管,简单地用塑料软管将各个单体电容的冷却水道铜管连接串通,整个安装过程简单方便,整体结构合理,增大了散热面积,便于散热,可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领域;
2)、由于本发明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把各个单体电容设置在金属基座上;即:把产品设计成模块化的集合式电容,客户在选择应用方面有极大的方便,更便于规范化,广泛采用标准化部件,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侧视图;
图3是单体电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用的集合式并联电容器,包括多个独立的单体电容1,每个单体电容1包括有金属壳体101、电芯子组102、导热阻燃环氧树脂105、电引出端103和冷却水道铜管104,为有利于散热,导热阻燃环氧树脂105灌注在单体电容壳体101内电芯子组102周围,冷却水道铜管104设置在壳体101内的电芯子组102旁,其两端分别伸延出壳体101外,从而提高单体电容的散热效果;上述多个独立单体电容1通过螺栓5分别固定在金属基座2上,各个独立单体电容1上对应的电引出端102之间设置有公共端铜片4以并联式连接,各个电引出端103与公共端铜片4之间设置螺栓和螺母连接,所述各个独立单体电容1上的冷却水道铜管104端口之间设有塑料软管3以串行式相互导通连接;上述塑料软管3将各个单体电容1的冷却水道铜管104连接串通,整个安装过程简单方便,整体结构合理,增大了散热面积,便于散热,可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星,未经孔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10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