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油控制方法及其控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0193.5 | 申请日: | 2007-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唐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D41/04 | 分类号: | F02D41/04;F02D41/26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毅萍 |
| 地址: | 510075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云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油 控制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油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汽油发动机的节油控制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的节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油发动机普遍采用的节油装置是通过采集单一的转速信号来控制电磁阀调节进气量,它无法准确的识别发动机在任何工作点的转速,也就不能正确地识别发动机在每一个工作点的工作状态,而且控制方法单一,因此,无法精确地自动控制发动机在每一个工作点的进气量。
例如,于1990年6月13日授权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CN 1008386B,公开了一种微机控制汽油机节油方法及装置,是通过测量发动机的转速信号和负荷参量(节气门位置信号),送入微机进行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至辅助进气控制装置,调节发动机的空燃比(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比例),使燃油充分燃烧。
于2002年10月16日授权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516713Y,公开了一种电控补气装置,通过检测汽车引擎的转速信号,由微处理器控制向引擎进行二次补气,调整空气与燃油的混合比,使燃油充分燃烧。
于2004年7月14日授权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625592Y,公开了一种汽油机微增压电子控制装置,通过获取汽油机的转速信息(由点火系统获得)和负荷信息(由油门传感器获得),由电子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向发动机补充空气,调节发动机的空燃比,使燃油充分燃烧。
于2007年7月25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1003274A,公开了一种汽车节油提示方法,通过检测发动机当前的工作转速和计算获得的当前工作档位值,判断汽车是否等速行驶以及当前工作档位是否为经济档位,进而向驾驶员发出提示信息,由驾驶员操作改变当前工作档位,以实现燃油经济性。
以上所述的各种发动机节油装置及其采用的控制方法均是主要采集转速信号来识别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而调节发动机的空燃比,以达到燃油最佳的燃烧效果,实现节油目的。但是,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转速信号并不能唯一准确的表示发动机当前的工作状态,例如在不同档位时的相同转速情况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是不相同的,因此,只依据单一的转速信号进行判断就无法得出发动机的准确工作状态,以此发出的控制信号就无法准确的调节发动机的空燃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多信号采集,准确识别发动机在任何工作点的工作状态,并由微电脑控制器控制调节发动机进气量的节油控制方法,以及采用该方法的节油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节油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启动节油控制装置,进行系统初始化;
(2)读取档位信号D和转速信号R;
(3)根据上述档位信号D和转速信号R判断发动机所处工作状态;
(4)读取预设定的补气参数,根据相关参数计算补气脉冲的宽度;
(5)输出脉冲信号,控制电磁阀调节发动机的进气量。
上述步骤(3)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为减速时,不进行补气。
上述步骤(4)中所述预设定的补气参数包括补气个数N,补气脉冲的低电平宽度M和单位时间T。
上述补气脉冲的宽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S=(T-N×M)/N
其中:S为补气脉冲的高电平宽度,M为补气脉冲的低电平宽度,N为补气个数,T为单位时间。
基于上述节油控制方法,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节油控制装置,包括微电脑控制器,以及与其输入端连接的转速信号检测电路,所述微电脑控制器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有档位信号检测电路,所述转速信号和档位信号经微电脑控制器的逻辑运算之后,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控制开关调节发动机的进气量。
上述转速信号通过光耦合器与微电脑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
上述档位信号通过限流稳压保护电路与微电脑控制器的另一输入端连接。
上述微电脑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少一个电磁阀,用于调节发动机的进气量。
上述微电脑控制器还连接有至少一个通讯接口,用于连接上位计算机或其它外接设备。所述微电脑控制器通过通讯接口与上位计算机连接,用于上传和下载软件程序;所述微电脑控制器通过另一通讯接口与参数设定仪器连接,用于设置和修改补气参数。
上述微电脑控制器为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唐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唐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01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