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折叠自行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9623.1 | 申请日: | 2007-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平;陈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建平;陈志辉 |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15/00;B60K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8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折叠 自行车 | ||
1.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包括自行车架(1)、前轮(2)、后轮(3)、鞍座(4)、设置与所述的自行车架(1)上的用于驱动所述的后轮(3)转动的驱动机构(5)。
所述的自行车架(1)包括前叉(7)、前立管(8)、车把(9)、后立管(10)、后叉(11)、设置与所述的前立管(8)和后立管(10)之间的横杆(12),所述的自行车架(1)含前段部与后段部,所述的前叉(7)的上端部与前立管(8)下端部连接,所述的车把(9)与前立管(8)上端部连接,所述的前立管(8)的上段部与所述的自行车架(1)前段部的前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的后叉(11)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后立管(10)的下段部连接,所述的前轮(2)设置于所述的前叉(7)的下部,所述的后轮(3)设置于所述的后叉(11)的下部,所述的鞍座(4)设置于所述的自行车架(1)的后段部。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轮(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前轮(2)转动的驱动电机(6),所述的驱动电机(6)的能源由电池(13)提供,并通过电子控制器(14)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行车架(1)前段部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后立管(10)的上端相转动连接,自行车架(1)后段部的前端部与自行车架(1)前段部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立管(8)的下段部可转动地连接有横杆(12)的前端部,横杆(12)的后端部与后立管(10)下段部相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立管(10)的上段部与自行车架(1)的后段部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立管(8)与所述的横杆(12)前端部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锁定机构(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轮(2)可以比所述的后轮(3)大,也可以与所述的后轮(3)大小相等,还可以比所述的后轮(3)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折叠脚踏电动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电机(6),包含转子(17)、定子(18)、前轴(19)、矽钢片(20)、绕阻线圈(21)、永磁体(22)、左盖板(23)、右盖板(24)、齿圈(25)、行星齿轮(26)、太阳齿(27)、单向超越离合器(28)及前轮毂(29),定子(18)装在前轴(19)的右段与转子(17)的内壁之间,转子(17)装在前轮毂(29)的内壁右段,在转子(17)的内壁上装有永磁体(22),在定子(18)的外表设有矽钢片(20),在矽钢片(20)上设有绕阻线圈(21),绕阻线圈(21)与电子控制器(14)连接,永磁体(22)由若干小块组成,永磁体(22)与矽钢片(20)相对应,齿圈(25)装在前轮毂(29)左段的内壁上,行星齿轮(26)装在单向超越离合器(28)的左端面上并与齿圈(25)啮合,太阳齿(27)套在前轴(19)中段的外表上其右端面装在转子(17)的左端面上并与行星齿轮(26)啮合,单向超越离合器(28)装在前轴(19)的左段与前轮毂(29)的内壁左段之间,行星齿轮(26)、太阳齿(27)装在前轮毂(29)的左段内,右盖板(24)以其中心孔穿过前轴(19)的右端与前轮毂(29)的右端面及定子(18)的右端面连接,左盖板(23)以其中心孔穿过前轴(19)的左端与前轮毂(29)的左端面连接,并与单向超越离合器(28)的左端面接触。
所述的的安装在定子(18)上的永磁体(22)与定子(18)外表的接触面可以设为弧面接触,也可以设为平面接触。
所述的矽钢片(20)及环绕其上的绕阻线圈(21)可以设在转子(17)的内壁上,也可以设在定子(18)的外表上。
所述的永磁体(22)可以设在定子(18)的外表上,也可以设在转子(17)的内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建平;陈志辉,未经刘建平;陈志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96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硼硅铝酸盐玻璃的澄清
- 下一篇:电子打击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