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9147.3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4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伯德 |
主分类号: | F16F1/36 | 分类号: | F16F1/36;F16F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基才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尤其是一种可同时降低物体撞击所产生的噪音和吸收冲击能量的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两个物体碰撞时常会产生噪音和冲击能量,而缓冲垫则是被用来降低噪音和保护物体的。
然而,现有的缓冲垫大多是由塑料或橡胶等材料所制成,构造简单,大多仅能降低物体撞击时所产生的噪音,而无法吸收或消除物体撞击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因此无法有效防止物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缓冲装置,其可同时降低物体撞击时所产生的噪音和吸收或消除冲击能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冲装置,其包括一底板和一中空压缩垫,中空压缩垫设置于底板之上,且突出于底板。
作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底板具有一突出部,所述中空压缩垫包覆突出部,且与突出部间隔设置。
作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的另一种改进,所述中空压缩垫设有至少一个通孔。
作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的再一种改进,所述中空压缩垫设有至少一个通孔,且通孔和所述底板上设置的突出部相对应。
作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的又一种改进,所述中空压缩垫的外形呈半球形。
附图说明
为了让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和优点明显易懂,现结合两个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A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1B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1C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2A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2B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2C所示为本发明缓冲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其中:
100、200:缓冲装置 110、210:底板
111、211:突出部 120:中空压缩垫
121:通孔 220:第一中空压缩垫
221:第一通孔 230:第二中空压缩垫
231:第二通孔 24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图1B和图1C,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100主要包括一底板110和一中空压缩垫120。
如图1B和图1C所示,底板110具有一突出部111,底板110可以是由塑料或橡胶等材料所制成。
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中空压缩垫120设置于底板110上,且突出于底板110。中空压缩垫120可以由弹性材料(例如,塑料或橡胶等)制成,并且可以通过胶水、热黏合或高周波等方式连接于底板110上。更详细的来说,中空压缩垫120包覆着底板110的突出部111,且和突出部111成间隔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压缩垫120具有一半球形外形,并且设有若干个通孔121,以使得中空压缩垫120的内部和外界大气连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其中一个通孔121可以具有较大的尺寸,且位于中空压缩垫120的顶部并和底板110的突出部111相对应。
使用时,缓冲装置100可通过底板110固定于一物体的表面上。当另一物体撞击到缓冲装置100时,其会接触并挤压缓冲装置100的中空压缩垫120。此时,另一物体会堵住位于中空压缩垫120顶部上的通孔121。接着,在另一物体继续挤压中空压缩垫120的过程中,中空压缩垫120内的空气会通过其它的通孔121排至外界大气中。因此,可以实现吸收或消除冲击能量的目的,并达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10上突出部111的设置是为了防止中空压缩垫120因过度挤压变形而发生损坏。更详细的来说,当另一物体挤压中空压缩垫120时,中空压缩垫120的顶部在碰触到底板110的突出部111时即无法再被挤压,如此即可防止中空压缩垫120因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
当另一物体自缓冲装置100的中空压缩垫120分离时,外界空气会立即经通孔121进入中空压缩垫120中,中空压缩垫120迅速恢复原状,并等待另一物体的下一次撞击。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中空压缩垫120并不局限于必须设有若干个通孔121的构造,中空压缩垫120也可以不具有任何通孔构造。此时,当另一物体撞击挤压中空压缩垫120时,借助中空压缩垫120内空气的弹性也可达到缓冲减震效果。不具任何通孔构造的中空压缩垫或缓冲装置可适用于撞击频率较高的场合中,以提供高频率的缓冲减震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伯德,未经陈伯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91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