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板硬件设备及射频盲插连接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8455.4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6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汤成刚;李浩;李海涛;沈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H01R13/646;H04Q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板 硬件 设备 射频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板硬件设备及射频盲插连接设备。
背景技术
为实现射频模块内部各单元之间的互联,通常选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盲插式连接器,在完全对接、部分对接和开始对接三种不同的对接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优良的电气性能,从而减少电缆的使用,增强射频模块内部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射频装配操作所需要的空间已经成为射频模块高效安装连接的发展趋势。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在射频内部采用单一的中小信号射频连接器的射频连接设备,用来实现射频模块内部射频信号传输。其射频连接器采用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系列的连接器103,通过盲插技术实现功放电路板101和数字环路板102之间的射频信号之间的传输。这种射频模块内部仅仅采用了射频信号连接器,无法实现电源的盲插连接,电源信号仍然需要依靠电缆连接,采用电缆连接之后需要增加人工可操作的空间,射频模块内部无法做小。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在射频内部采用单一的数模混合数字盲插连接器的连接设备,在同一个连接器上实现电源信号和射频信号的传输。其射频连接器采用的是数模混合连接器202,通过盲插技术实现功放电路板201和收发信机电路板203之间的电源信号和射频信号的传输。由于射频信号受外界干扰性大,并且射频信号都是通过一路传输的,这种盲插方案需要选用特殊定制的盲插连接器,需要根据传输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需求来设计数模混合数字盲插连接器,根据这种需求可以达到同时传输多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如根据设定的能够传输五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通过研发设计后拿到厂家进行开模定制,而在传输六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时候就不能应用这种五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数模混合数字盲插连接器,必须在设计好能够传输这种六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之后再拿到厂家进行开模定制,而在实际过程中根据需求设定的多路射频信号和电源信号的不同,因而其开发成本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单板硬件设备及射频盲插连接设备。通过这种射频盲插连接设备分别采用电源连接器和射频连接器分别实现了射频模块内部射频信号的传输和射频模块内部电源信号的传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射频盲插连接设备,包括双工器、功放电路板、收发信机、射频信号连接器和电源信号连接器,
包括双工器、功放电路板、收发信机、射频信号连接器和电源信号连接器,双工器和收发信机位于射频盲插连接设备一端上,所述收发信机固定在双工器上;
功放电路板位于射频盲插连接设备另一端上,所述功放电路板的位置与双工器的位置相对应;
射频信号连接器固定在双工器上和功放电路板上,电源信号连接器固定在收发信机上和功放电路板上通过盲插实现盲插连接器之间的电源信号和射频信号传输。
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单板硬件设备,包括单板硬件本体以及连接单板硬件本体之间的射频盲插连接设备,所述射频盲插连接设备包括双工器、功放电路板、收发信机、射频信号连接器和电源信号连接器,
双工器和收发信机位于射频盲插连接设备一端上,所述收发信机固定在双工器上;
功放电路板位于射频盲插连接设备另一端上,所述功放电路板的位置与双工器的位置相对应;
射频信号连接器固定在双工器上和功放电路板上,电源信号连接器固定在收发信机上和功放电路板上通过盲插实现盲插连接器之间的电源信号和射频信号传输。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射频连接设备同时分别采用射频连接器和电源连接器实现了射频模块内部信号传输以及电流信号传输,同时也增加了射频模块信号传输的可靠性,通过采用普通的多种可拆装的连接器实现多路射频信号和电流信号的传输,并且同时采用射频连接器和电源连接器也减少了射频模块的体积,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中小信号射频连接器的射频连接设备;
图2是现有技术中采用数模混合数字盲插连接器的射频盲插连接设备;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射频盲插连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8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