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壳类浮游幼虫集苗方法及使用的集苗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7662.8 | 申请日: | 200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芳;刘永;邓陈茂;梁飞龙;符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80/00 |
代理公司: | 湛江市三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庞爱英 |
地址: | 524025广东省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壳类 浮游 幼虫 方法 使用 集苗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双壳类浮游幼虫集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双壳贝类的人工育苗在我国蓬勃发展,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因为水质恶化、幼虫病害等原因,集苗倒池是一项经常遇到的操作。目前集苗方法均为虹吸法:将育苗池中浮游幼虫随海水一起用虹吸管排出,在虹吸管的出水口端套筛绢网袋、或放置集苗网箱,海水通过筛绢网流出,幼虫则留在筛绢网袋或网箱中。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点:首先,大量幼虫在网袋或网箱中长时间在水流的作用下相互碰撞,会造成幼虫的损伤;其次,随着育苗池水面的下降,排出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常规的集苗操作效率很低。虽然集苗倒池是一种彻底改良育苗水质的方法,但以上缺点严重地限制了其使用频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不损伤幼虫又高效的双壳类浮游幼虫集苗方法,克服原有集苗方法的不足。
本发明的方法是:用150目~350目锥形筛绢网袋、进水管、出水管、聚氯乙烯塑料圆底板制作集苗器;将集苗器的出水管通过管道与水泵相连接,并将集苗器放置在育苗池中;开动水泵,海水通过集苗器筛绢网袋过滤后被排出育苗池,幼虫则收集在集苗器的筛绢网袋中。
本发明在集苗时采用动力水泵主动排水,克服了传统的虹吸法排水时随育苗池水面降低、筛绢网袋网眼阻塞造成的排水速度慢的缺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集苗器筛绢网袋的水流速度较小,幼虫随水流沿同一个方向逐渐向筛绢网袋的末端移动,避免了幼虫间的相互碰撞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集苗器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集苗系统由集苗器、水泵及连接集苗器出水管和水泵进水口的管道构成;如图1所示,集苗器由150目~350目锥形筛绢网袋、进水管、出水管、聚氯乙烯塑料圆底板组成,锥形筛绢网袋1置于进水管2内,锥形筛绢网袋1的口外翻包卷在进水管2的进水口端外侧一端口,并用具一定弹性塑料绳5扎紧,出水管3装在进水管2的另一端,进水管2的另一端口装有聚氯乙烯塑料圆底板4,出水管3装在进水管2内部分均布有小孔6。集苗时,将集苗器放置在育苗池中,开动水泵,海水通过集苗器筛绢网袋1过滤后,通过小孔6、出水管3、管道、水泵被排出育苗池,幼虫则收集在集苗器中的筛绢网袋1中。集苗器的进水管2和出水管3一般为聚氯乙烯塑料管,进水管2、出水管3、聚氯乙烯塑料圆底板4依次以环氧树脂黏结固定;锥形筛绢网袋1的底端置于进水管2的内部,另一端向外翻,包在进水管2的外面,用塑料绳5将其固定,出水管3上设有小孔6。当海水从进水口流入集苗器时幼虫沿水流的方向逐渐向锥形筛绢网袋1的末端移动,并最终被过滤收集在筛绢网袋1的末端;海水则通过筛绢网袋1、小孔6、出水管3、管道、水泵排出育苗池。在集苗时采用动力水泵主动排水,克服了传统的虹吸法排水时随育苗池水面降低、筛绢网袋网眼阻塞造成的排水速度慢的缺点,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集苗器筛绢网袋的水流速度较小,幼虫随水流沿同一个方向逐渐向筛绢网袋的末端移动,避免了幼虫间的相互碰撞造成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76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容以及锁相环
- 下一篇:五分区模拟移动床色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