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泵式火药烘干方法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7380.8 | 申请日: | 2007-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民;李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科伟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6B21/00 | 分类号: | C06B21/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创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新杰 |
| 地址: | 511400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泵式 火药 烘干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热泵式火药烘干方法及装置属于干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火药的烘干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烟花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烟花火药进行烘干加工,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锅炉产生蒸汽,用管道输入烘房进行干燥,为了防止烘干加工过程中火药产生爆炸事件,烘干加工的工艺要求规定烘房内的温度不能高于60℃,但是由于使用的是锅炉蒸汽作为干燥热能,蒸汽温度高,容易造成烘房内的温度高于80℃,不安全,烘干的时间长,效率低,蒸汽热能通过管道传递给房间内的空气,空气在自然对流过程中其热量大部分传给了地面、墙和房顶,少部分加热火药带走烟花火药中的水分,为维持火药烘房内空气的温度,烘房是密闭的,房内空气随着火药水份的蒸气,相对湿度会愈来愈大,因此火药水分蒸发的速度慢,一般需要2-3天,耗能大,费用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烘干速度快,效率高,节约能源的热泵式火药烘干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的,它是利用干燥的热风来烘干烟花火药,空气经过热泵进行除湿干燥,并加热升温,温度可以在30-70℃,风机将干燥的热风经过风管输送进入烘房,烘房内设置有烘笼,烘笼由烘笼座和烘格组成,干燥的热风从烘笼的底部向上穿过烘格,在烘格内放置烟花火药,干燥的热空气经过烟花火药,热量大部分被火药吸收,带走烟花火药中的水分,在烘房的顶部设置有排湿窗,水分从排湿窗排出烘房。采用热泵加热干燥空气,电热效率高达200-300%可以保证进入烘房的干燥热空气的温度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彻底解决了烘干加工过程中火药产生爆炸的危险,烘干速度快,由于干燥的热空气从烘笼的底部向上穿过烘笼,烘笼内的烟花火药始终与流动的干燥热风接触,水分不断的被流动的干燥热风从排湿窗排出烘房带走,效率高。
本发明的风机采用离心风机,强制将干燥的热空气经过风管输送进入烘房,风机将干燥的热空气以1200-2000立方米/小时的风量,通过风管输送进入烘房,保证热空气有较强的流动性。
本发明的烘房内设置有烘笼,烘笼由烘笼座和烘格组成,烘格放置在烘笼座上,烘笼座连接在风管上,在烘房的顶部设置有排湿窗,干燥的热空气通过风管进入烘笼座,从烘笼的底部向上穿过烘笼后,从顶部排湿窗排出,保持烘房内的干燥。
本发明的风管一端与风机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烘房内,在风管上设置有出风口,烘笼安装在风管上的出风口上,在风管上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出风口,为保证风管出风口的出风量和出风速度一致,风管进风口一端的截面积大于与出风口一端的截面积,风管的截面积逐渐变小。
本发明的烘笼是由烘笼座和烘格组成,烘格可以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烘格组成,烘格相互叠加,烘格是一个框架,在框架的底部设置有承托条和筛网,在框架上端面设置有密封条,烘格叠加时,密封条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干燥的热空气侧向流失,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本发明在空气进入热泵过程中,可以设置辅助空气加热装置,当空气温度低于15℃时,利用辅助空气加热装置将空气温度加热,以保证热泵系统不结霜和连续运行。
本发明的烘笼和风管采用竹、木材料制成,如木材,不会产生静电或碰撞而产生火花。也可以采用阻燃的纤维材料制成。
本发明完全保证了安全生产,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干燥速度快,烘干效率高,节约能源,有效的降低成本,是一种新型的热泵式火药烘干方法和装置。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热泵式火药烘干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热泵式火药烘干烘房平面布置图。
附图3是本发明的烘笼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的烘格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的风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的烘笼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7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科伟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科伟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73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