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组分负载型炭鳌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6711.6 | 申请日: | 2007-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耿建铭;钱宇;林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2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组分 负载 型炭鳌合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有机组分负载型炭鳌合吸附剂,以活性炭为载体,有机组分采用浸渍法负载到活性炭载体上,其特征在于有机组分分布在活性炭的孔道上,有机组分占吸附剂重量的0.05~10%;
所述有机组分为8-羟基喹啉(I)、环烷酸(II)和叔碳羧酸(III),其中,8-羟基喹啉(I)占有机组分总量的60.0~99.0%重量,环烷酸(II)占有机组分总量的0~40.0%重量,叔碳羧酸(III)占有机组分总量的0~40.0%重量;环烷酸(II)和叔碳羧酸(III)不同时为0;其中,
8-羟基喹啉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环烷酸的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R=H,CH3;n=0,1,2;
所述叔碳羧酸的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R1,R2=CnH2n+1;n=1,2,3;
所述活性炭的BET法比表面积在600~1300m/2g,孔径分布在0.5~100nm。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组分占吸附剂重量的1.0~8.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的BET法比表面积在900~1100m/2g,孔径分布在1~30nm,且孔径分布的主要峰值分布在1.2~1.5nm处。
4、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有机组分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浸渍液;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丙酮、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几种;
(2)经抽真空处理的活性炭浸没在浸渍液中,缓慢搅拌,浸渍时间为0.1~72小时;溶剂与活性炭的质量比为2.0~3.5∶1;
(3)在50~80℃下,真空度在9.5×104Pa或以上,保持0.5~4小时脱除溶剂;
(4)用去离子水充分浸泡、洗涤;
(5)过滤、干燥,得到吸附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抽真空处理的活性炭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活性炭先用浓度为5~15%重量的稀酸溶液进行浸泡、滤干、然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烘干待用;所用稀酸为盐酸或硝酸;在真空度9.5×104Pa或以上,保持2~4小时。
6、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吸附剂用于纯化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吸附剂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在温度5~40℃下吸附0.1~24小时,过滤,得到纯化的过氧化氢溶液;吸附剂的用量占过氧化氢溶液质量的0.05~2.5%,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20~55%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吸附剂用量占过氧化氢溶液质量的0.2~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671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