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空间吸声体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25600.3 | 申请日: | 200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5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闻小明;齐会文;张荣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荣初 |
主分类号: | G10K11/16 | 分类号: | G10K11/16;G10K11/172;G10K11/16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扬 |
地址: | 210018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空间吸声体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吸声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透明、环保、吸声效果优越的空间吸声体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微穿孔板共振吸声构件由声学泰斗马大猷院士所发明,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吸声效果。但是现有的这种空间吸声体都是由金属微穿孔板组成的吸声构件制成,这种空间吸声体由于不透明、美学效果差、声学装修效果与原有的建筑风格不能完全统一,因而在一些需要安装透明吸声构件的场所无法得到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金属微穿孔板组成的空间吸声体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明的空间吸声体。该空间吸声体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吸声问题,有美观的外表,能把吸声与建筑装修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适应各种建筑风格;而且在不会改变原有建筑的设计和背景颜色的同时,提供高技术材料特有的舒适性,提高房屋建筑的视觉质量;同时还能满足现场透明采光、防潮及防火的要求,清洁对人体及环境无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透明空间吸声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共振板、透明微穿孔板和吊件,所述透明微穿孔板和共振板均由透明材料制成,透明微穿孔板固定在起骨架支撑作用的共振板上,吊件设置在透明微穿孔板上。吊件用来将共振板和透明微穿孔板悬挂起来。
本发明中,透明微穿孔板也可以是透明微穿孔膜,其效果是一样的。
本发明中,所述共振板由透明PC聚碳酸酯加工而成。透明微穿孔板由透明PC聚碳酸酯加工而成。共振板与透明微穿孔板之间采用胶粘或热熔或透明螺丝固定。共振板和透明微穿孔板也可以由其它透明非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共振板和透明微穿孔板可以组成多种腔体结构,可以是矩形结构或船形结构或梯形结构或尖劈形结构或圆柱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或圆锥形结构或棱锥形结构。
一种本发明所述的透明空间吸声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A)共振板下料,将透明的共振板料放置在模具上,进行热压成型,冷却后
B)得到共振板;
C)加工透明微穿孔板;
D)对加工后的共振板和透明微穿孔板进行烘干处理;
E)对经过烘干处理的共振板和透明微穿孔板进行粘接、定型,得到透明空间吸声体;
E)将定型后的透明空间吸声体在密闭的强紫外线照明箱内成型,得到透明空间吸声体成品。
本发明步骤A)中,共振板材料厚度3mm以下的用数控剪板机剪切,厚度3mm以上的采用电锯下料;升温到133~142℃预热后,进行热压成型;加工时对板材表面进行保护,防止表面划伤。步骤B)中,所述透明微穿孔板采用数控冲床或数控钻床或数控激光打孔机加工而成。
本发明采用透明微穿孔板(膜)共振吸声结构代替传统的金属吸声结构。透明微穿孔板(膜)可以选择不同厚度的材料、孔径、穿孔率、使用层数和与共振板组成的不同空腔深度,根据现场不同的情况制作成不同结构形式的透明空间吸声体,达到调节控制透明微穿孔板(膜)共振吸声结构的吸收共振频率,使透明空间吸声体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获得良好的吸声效果。
为了满足不同建筑场所的需要,本发明所用的透明材料是由防腐、防潮、防水、防紫外线、阻燃的透明聚碳酸脂材料加工制作而成。
本发明利用透明聚碳酸脂材料优良的机械性能,增加材料厚度或冲孔孔径变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吸声性能。在保留了原金属微穿孔板吸声构件的吸声有点外,声学性能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其透明微穿孔板(膜)吸声构件优于金属吸声构件。
本发明的透明空间吸声体在制作时,使用全新的胶粘、热溶焊接处理等形式,其固定抗拉强度在62MPa~69MPa之间,在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使用透明螺丝固定,其固定后的抗拉强度在36MPa~43MPa。
本发明的透明空间吸声体制作要用特定的加工设备和制作工艺来完成。共振板材料的下料在CNC加工中心上完成;共振板的成型在预制的模具上实现;透明微穿孔板(膜)的加工在数控自动冲孔机或多头数控高速鉆机或多头激光打孔机配套的自动送料机平面上,并配套对材料的特殊保护装置加工而成;透明微穿孔板(膜)与透明共振板的烘干处理在特定的烘箱内完成后再粘接;定型后的透明空间吸声体在有强紫外线烘箱内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荣初,未经张荣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56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