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性噁唑啉的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5494.9 | 申请日: | 2007-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罗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B01J31/26;C07C253/08;C07B53/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09***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性 噁唑啉 用途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已知化合物的新的用途,具体地说是一种手性噁唑啉的用途。
二、背景技术
手性噁唑啉与稀土金属的配合物在Diels-Alder(狄乐-爱而特)二烯环加成反应、Michael(米歇尔)缩合反应、Friedel-Crafts(傅瑞德-克拉佛兹)缩合反应、Aldol(醇醛)缩合反应等许多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不对称催化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
申请人合成了一种新型手性噁唑啉1-[2-(4S)-4-R基-4.5-二氢化-2-噁唑啉-乙基]哌啶,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939911A。
羟腈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特别是手性芳基羟腈更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因此利用羰基特别是芳醛与氰化物或腈化物(腈硅化反应)的加成反应被广为研究。虽然手性羟腈可以自外消旋体中拆分得到,但操作繁、效率低。若使用手性催化剂则可直接通过合成得到。
申请人已经为上述腈硅化反应提供了一种手性催化剂(R/S)-a-苯乙胺(+/-)-酒石酸盐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20234.2。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为芳醛或丁醛与氰化物或腈化物的加成反应制备手性目标产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高效手性催化剂。
这一加成反应,当芳醛与氰化物加成时得到芳基羟腈,如式I所示;当芳醛与腈化物如三甲基硅腈(TMSCN)加成时得到芳基氰醇硅醚,如式II所示:
所述的芳醛包括苯甲醛或取代苯甲醛,如2-氟苯甲醛、2-溴苯甲醛、4-甲基苯甲醛、4-硝基苯甲醛、4-溴苯甲醛等。丁醛与氰化物或TMSCN加成时得到丁基羟腈或丁基氰醇硅醚。
本发明为上述加成反应所提供的高效手性催化剂是手性噁唑啉与二价金属化合物的配合物,作为配体的手性噁唑啉为1-[2-(4S)-4-R-4.5-二氢化-2-噁唑啉-乙基]哌啶,(下简称哌啶噁唑啉)和1-[2-(4S)-4-异丙基-4.5-二氢化-2-噁唑啉-乙基]四氢吡略(下简称吡咯噁唑啉)。
本高效手性催化剂有以下化学式:
配体M选自:Zn(锌)或Cu(铜)或La(镧)或Sm(钐)等的氯化物或乙基化物。优选乙基锌(ZnEt2)或氯化锌(ZnCl2)。
配体哌啶噁唑啉中R选自异丁基或异丙基或苯基或苄基等。优选异丙基。
所述的手性噁唑啉的用途就是哌啶噁唑啉或吡咯噁唑啉与二价金属化合物的配合物在芳醛或取代芳醛或丁醛与氰化物或腈化物的加成反应中作为手性催化剂以制备手性目标产物。
本手性催化剂在对位有取代基的芳醛加成反应中主要得到R构型目标产物,转化率>80%,ee%>97%,其余则主要得到S构型目标产物。转化率≥80%,ee%≥99%。
四、附图说明
图1a、图1b依次是配体吡咯噁唑啉的1HNMR图和红外光谱图
图2a、图2b、图2c依次是苯甲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图3a、图3b、图3c依次是2-F苯甲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图4a、图4b、图4c依次是2-Br苯甲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图5a、图5b、图5c依次是4-NO2苯甲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图6a、图6b、图6c依次是4-CH3苯甲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图7a、图7b、图7c依次是丁醛腈硅化产物的1HNMR图、液相色谱图和外消旋产物液相色谱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1、催化剂1a-1e的制备
现以哌啶噁唑啉、吡咯噁唑啉分别与乙基锌(ZnEt2)为例,非限定实施例叙述如下:
当R为异丁基、异丙基、苯基和苄基的哌啶噁唑啉与乙基锌制备的催化剂分别依次称催化剂1a、1b、1c和1d;吡咯噁唑啉与乙基锌制备的催化剂称催化剂1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54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