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多通道指令预取功能的存储控制电路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4831.2 | 申请日: | 2007-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8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凌明;张宇;史先强;肖建;陆生礼;时龙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9/38 | 分类号: | G06F9/38;G06F12/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斌 |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通道 指令 功能 存储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存储器控制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通道指令预取功能的SDRAM/DRAM存储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SDRAM/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是一种常用的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动态随机存储器,以阵列方式存储数据,因此,每个数据都具有行列地址。如图1所示,当CPU读取一个数据时,需向存储器芯片组发起一个激活命令Ac,将该数据所在的行地址的所有数据均传输到敏感放大器上进行读写,其中,一行的数据称之为一页,大小通常是512~2048字节,之后控制器再发读命令RD或写命令WR,即根据列地址在敏感放大器中找出所要读取的数据。每次存取数据以组(Burst)为单位,其组可以是1、2、4、8或1024个字/字节等,每个命令之间都需要周期等待。当发出写命令后,下一个周期就能写入数据,但如果发出的是读命令,将需要额外的2~3个等待周期,亦称为CAS(ColumnAddress Strobe)等待。特别地,如果存取数据的行地址与当前敏感放大器的行地址不一致,将发生页不命中,此时需要将原来页的内容通过预充电命令Pr放回至存储器芯片组中,再把需要存取数据的行的内容通过激活命令Ac将整页的数据传输到敏感放大器中进行存取,如图2所示。如果存取数据的行地址与当前敏感放大器的行地址一致,将发生页命中,就可以直接访问,不需要预充电命令Pr和激活命令Ac。在访问SDRAM/DRAM存储器时,还可采用访问存储器后就通过预充电命令Pr将当前页面关闭,如图3所示,该预充电命令Pr是在读取存储器时发起的,所以其操作时间与读取存储器时间重叠;在下一次访问时,需要使用激活命令Ac先打开要访问的页面,才能进行存储器的读取或写入。
在传统的存储器(如SDRAM/DRAM)硬件电路设计中,通常是根据外部存储器的特性来设计访问存储器的控制电路。通常在SDRAM/DRAM控制器中引入缓冲器FIFO(FirstInput First Output)先进先出队列来存储数据。当SDRAM/DRAM控制器向SDRAM/DRAM存储器请求访问时,SDRAM/DRAM控制器以成组(Burst)的方式读取存储数据,一次成组的数量可以是1、2、4、8或1024个字/字节等。当数据被一次读入到FIFO中后,处理器就访问FIFO中的内容。如果此时处理器访问完FIFO中的内容,且需要访问下一个数据时,就需要SDRAM/DRAM控制器再次发起SDRAM/DRAM存储器的访问请求。在向SDRAM/DRAM存储器发起访问请求时,总存在一个CAS等待时间。因此,SDRAM/DRAM控制器每次向SDRAM/DRAM存储器读取数据时都要有一个额外的2~3个等待周期延迟。这个延迟使得处理器进入等待状态,增加了程序执行的时间,降低了系统运行的效率。所以,如何降低读数据等待延迟,减少CAS等待时间成为了SDRAM/DRAM控制器中的缓冲器优化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通道指令预取功能的SDRAM/DRAM存储器控制电路,降低读数据等待延迟时间,从而提高微处理器执行程序的速度。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具有多通道指令预取功能的存储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包括SDRAM/DRAM逻辑控制电路,指令预取缓冲器,地址比较器,总线接口,SDRAM/DRAM读写控制电路,地址译码器,片外SDRAM/DRAM存储体。指令预取缓冲器有两个通道,如L1和L2,全部的指令预取缓冲器的字节数是片外SDRAM/DRAM存储体的页字节的整数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