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暖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4189.8 | 申请日: | 200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1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艳妍 |
主分类号: | F24D19/00 | 分类号: | F24D19/00;F24D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41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暖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装置,特别适用于北方的热水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普遍使用的热水取暖装置中散热管多为串联设置,所用材料以钢铁、焦炭为主,重量大,散热效率低,每年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铁质的的散热器容易被氧化腐蚀,增加了锅炉、管道的维护费用,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采暖散热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采暖散热装置包括支撑架、装在该支撑架上的若干根集热管、与所述的集热管相连通的循环水腔、套设在所述的集热管外周壁上并与该集热管导热连接的若干散热片,所述的循环水腔上开设有进水口和位于该进水口上方的出水口,所述的循环水腔包括相互连通的前循环水腔和后循环水腔,所述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的前循环水腔上,所述的若干根集热管相并联设置,集热管的两端口部分别与所述的前循环水腔、后循环水腔相连通。
所述集热管采用了导热率高、密度低、不易生锈的材料,优选材质为铝。
所述支撑架的优选材质为改性耐热工程塑料。
所述集热管与支撑架之间采用粘连方式固定。
所述散热片的优选材料为铝。
所述采暖散热装置设置有风机,该风机正对着所述的若干散热片的多个侧边。
所述的出水口所在的水平面不低于所述的若干根集热管中最上方的集热管所在的水平面,保证热水能够流过每一根集热管。
所述若干根集热管的轴心线相互平行。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所以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由于该采暖散热装置多数组件的材料为铝或者工程塑料,所以重量低、易于搬运;由于集热管和散热片的材料为铝,并且集热管和散热片充分接触,所以散热速度快、效率高;由于铝和工程塑料都不易被氧化腐蚀,所以不会产生大量的铁锈和残渣,从而降低了锅炉和管道的维护成本,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必要时可以打开风机,加快对流,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该采暖散热装置的进水口、出水口并没有做改变,所以通用性好,可连接、适用于通用的热水供暖系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采暖散热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采暖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采暖散热装置中集热管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采暖散热装置中散热片的主视图;
附图5为本发明采暖散热装置中散热片的侧视放大图。
其中:1、集热管;2、后支撑架;3、支撑架4、前支撑架;5、前端盖;6、出水口; 7、耐热岩板;8、进水口;9、前循环水腔;10、循环水腔;11、后循环水腔;12、风扇;13、后端盖;14、栅格;15、散热片;16、粘结剂;17、散热片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和附图2,前支撑架4和后支撑架2的材料为改性耐热工程塑料,它们共同构成集热管1的支撑架3,其上平行布置八排两列铝制集热管1,该集热管1和前支撑架4以及后支撑架2之间通过粘结剂16粘连,考虑到工作温度,这里选用的是高耐热性粘结剂。前支撑架4和前端盖5构成前循环水腔9,后端盖13和后支撑架2构成后循环水腔11,集热管1对前循环水腔9和后循环水腔11起到了连通的作用,两个端盖的外部装有耐热岩板7,防止烫伤。前端盖5的底部有进水口8,上部有出水口6,出水口6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最上面集热管所在的水平面。
附图3为本发明中集热管的示意图,附图4为本发明中散热片的主视图,附图5为本发明中散热片的侧视放大图。集热管1穿过散热片15上的孔,与散热片15导热接触,保证了水中的热量顺利的从集热管1传输到散热片15。每个散热片15的边缘都有波浪面,增大了散热的面积,集热管穿孔的边缘向外翻起约2毫米,用以作为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隔,同时增加了与集热管1的接触面积,方便了装配,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效率。
在散热片15的外围设置有栅格14,该栅格上装有两个正对散热片侧边17的风扇12,如果要求快速散热,可以打开风扇12,强化对流,使散热片15上的热量快速发散到外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艳妍,未经李艳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1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终端验证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环行前后桥可变行程式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