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MicroTCA标准的1U系统设计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3603.3 | 申请日: | 2007-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7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岳;周庆明;袁宏;吴涛;虞水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诺通信系统(苏州)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microtca 标准 系统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MicroTCA标准的1U系统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MicroTCA是国际组织PICMG在PICMG 3.0定义的ATCA(AdvancedTelecom and Computing Architecture)基础上定义的中低成本的设备规范,是新一代电信和计算设备最重要的工业标准之一。在MicroTCA标准中,存在5个关键模块。最重要模块是高级夹层卡-AMC(Advanced MezzanineCard),是可以现场升级的模块化硬件板卡单元。其次是背板,提供AMC卡之间基于高速串行技术的物理连接。再有是MicroTCA承载集线器-MCH(MicroTCA Carrier Hub),是一种特殊的AMC,为各个AMC之间提供高速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在MCH上集成有一般交换模块(Common Option Fabric),粗管交换模块(Fatpipe Fabric)和负责AMC平台管理的MCMC。除此之外还有冷却单元(Cooling Unit)提供系统的风冷散热,电源模块提供系统的电源供给和管理。
MicroTCA不仅面向电信和计算设备市场,还因为其低成本、高性能以及灵活性未来可以支持医疗、工控和军事方面的应用。在MicroTCA R1.0版本中提出了几种系统的硬件格式。MicroTCA的系统机框有着多样的选择,可以支持不同数量的AMC,而AMC的种类可以五花八门,提供不同的功能但都符合MicroTCA规定的模块互联和管理规范,模块化的硬件系统设计从而成为可能。图1是最为典型也是单框容量最大的一种符合电信级应用的19时4U尺寸MicroTCA系统设计。
在这个系统中重要的电源模块、冷却单元、MicroTCA承载集线器都实现了1∶1的冗余设计,即同样的功能单元在系统中重复配置,一个为主单元另一个为辅助单元,平时主单元发挥作用,辅助单元处于离线状态,只接受系统状态更新。在主单元失效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辅助单元会立即升级为主单元接管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由于MicoTCA的本意是面向中低端的电信和计算设备市场,这其中企业市场会是占据很大的部分。基于MicroTCA框架和AMC单元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企业级的数据交换设备,安全设备,视频会议和监控设备,存储设备以及VoIP交换机设备。另一方面,目前企业应用的主流设备基于PC服务器技术,绝大对数的系统高度都是1U,主要是因为Internet数据中心是按照设备高度来收费的,设备每增加1U的高度,运营价格增加1倍。但是在MicroTCA R1.0中并没有定义1U尺寸的设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1U高度的限制下,AMC必须从垂直插入系统改为水平插入系统,相应带来了背板设计、电源模块和冷却单元的设计改变,标准单元不能重用。由于19时宽度的限制,1U的系统只能容纳4块AMC,扩展能力有限。
综上,1U尺寸的MicroTCA系统存在上述缺点,基于MicroTCA标准的1U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MicroTCA标准的1U系统设计方法,在完全符合MicroTCA模块互联互通规范的前提下,解决了系统性能和价格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MicroTCA标准的1U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板呈水平设置,背板提供高级夹层卡之间基于高速串行技术的物理连接,背板上有粗管交换模块、增强模块控制器和x86COM-EXPRESS模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诺通信系统(苏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艾诺通信系统(苏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36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