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谷氨酸诊断/测定试剂盒及谷氨酸浓度测定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23393.8 | 申请日: | 2007-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4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尔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50 | 分类号: | G01N33/50;G01N21/31;C12Q1/26;C12Q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苏州市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谷氨酸 诊断 测定 试剂盒 浓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谷氨酸诊断/测定试剂盒,同时本发明还涉及测定谷氨酸浓度的方法,属于医学/食品检验测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9-2003味精卫生标准分析方法有:1.旋光计法2.甲醛滴定法3.凯氏定氮法。味精系指以粮食及制品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
酶法分析是国际上公认的谷氨酸盐的分析方法,已被多个国际权威组织或机构采纳:如IFU(国际果汁生产者协会),AIJN(欧盟果蔬汁及饮料生产者联盟),及MEBAK,OICC,VDLUFA等组织广为推崇,并确定为标准检测方法。已被写入澳大利亚,荷兰,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的食品法。国内也有数家果汁、酒类加工企业使用酶法试剂盒作为检测标准。
生物体内存在分解骨质的破骨细胞和形成骨骼的成骨细胞,正常情况下两种细胞的作用保持着良好的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破骨细胞过于活跃,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破骨细胞中含有谷氨酸,而一种名为“谷氨酸转运体”的蛋白可以将谷氨酸排出破骨细胞,被“释放”的谷氨酸会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酶,抑制破骨细胞分解骨质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利用酶比色法(EnzymaticColorimetric Method)及酶联法(Couple Reaction)技术,计量通过酶联反应生成吲嗒胺色原(Indamine dye)或醌亚胺色原(Quioneimine dye)所导致在400-700nm波长处吸光度的上升,得以测定谷氨酸浓度的方法,同时,本发明还将给出用以实现该方法的谷氨酸诊断/测定试剂盒,采用该试剂不仅可以在可见光分析仪或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谷氨酸浓度测定,而且测定速度快、灵敏度大、准确度高,因而可以得到切实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谷氨酸浓度测定方法原理如下:
L-谷氨酸+氧+水谷氨酸氧化酶氨离子+2-酮戊二酸酯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还原型色原体组合过氧化物酶吲嗒胺色原或
醌亚胺色原+水
这个方法应用谷氨酸氧化酶(glutamate oxidase;EC 1.4.3.7;EC 1.4.3.11)偶联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EC 1.11.1.7)酶促反应终点/速率比色法。谷氨酸氧化酶酶解谷氨酸反应,再通过偶联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最后生成的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将无色的还原型色原体组合氧化成有色的染料,从而可以通过可见光分析仪器,在400-700nm(根据还原型色原体组合的不同而定)波长处,测定染料-吲嗒胺色原(Indamine dye)或醌亚胺色原(Quioneimine dye)-含量高低的光吸收大小;通过测量400-700nm(根据还原型色原体组合的不同而定)处吸光度上升的程度/速度,得出谷氨酸浓度大小测定结果。
实验表明,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配制成本的经济性两方面综合考虑,如下成分关系的本发明谷氨酸诊断/测定试剂盒较为理想:
缓冲液 100mmol/L
稳定剂 500mmol/L
过氧化物酶 30000U/L
谷氨酸氧化酶 10000U/L
还原型色原体组合 0.1--20mmol/L
所述还原型色原体组合(Chromogen)可以是下列28个组合中的任何一个配对组合: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石碳酸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N-乙基-N-(3-硫丙基)-m-噻啶胺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N,N-双乙基-m-甲苯胺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2,4-双氯石碳酸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2,4,6-仨溴-3-羟基-苯磺酸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3,5-双氯石碳酸磺酸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3,5-双氯-2-羟基-苯磺酸
3-甲基-2-苯噻唑酮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艾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33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