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0947.9 | 申请日: | 2007-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0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仲庆龙;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5/257 | 分类号: | H02M5/257;H02M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zeta 电平 变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特别是一种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背景技术
交-交(AC-AC)变换技术是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某一频率和幅值的交流电能转换成同一或另一频率和幅值的交流电能的一种变流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交流调压有变压器调压、晶闸管调压、交流斩波调压和带有整流逆变中间环节的变换调压等,综述其特点,虽然各具优点,但是缺陷也比较明显,体积大,重量重,输出谐波畸变高,开关管承受的电压大,还有带有中间直流环节使得电路拓扑过于复杂。多电平变换器的思想最早是由Nabae于80年代初提出的,在DC/AC变换中以台阶式合成阶梯波输出逼近正弦波的理论已经相当的成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的论文和产品,在DC/DC变换以及AC/DC变换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但是在AC/AC无中间直流环节的变换器中,采用多电平变换的目前在国内外还是相当的少。在AC/AC无中间直流环节的变换器中,石勇等人提出了Buck式三电平AC-AC变换器(新型三电平PWM交流斩波器,《电工技术学报》,2003,Vol.18,No.6,pp.7~11.)。该变换器具有拓扑简洁、单级功率变换(低频交流LFAC-低频交流LFAC)、双向功率流、输入侧功率因数高、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频谱特性好、变换效率和功率密度高、适用于高压大容量AC-AC变换等优点,但是其只能用于降压调节,对于其中的浮动电容值和平衡控制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其电路拓扑结构决定其在三电平模式转换时,宜采取互补式控制策略,从而导致电路工作的可靠性大为降低,并且带不同负载的能力也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单级功率变换、双向功率流、输出滤波器前端电压频谱特性好、输出波形质量高、可升降压变换、可降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等优点的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Zeta式三电平交-交变换器,该变换器由依次连接的输入滤波器、多电平变换器和输出滤波器构成,该变换器交替输出两个非零电平,该两个非零电平之间输出零电平来调节其输出时间的宽度,所输出的三个电平经输出滤波器滤波后得到稳定或可调的同频、优质正弦交流电压uo,即输入高压交流电源ui的一端与输入滤波电感L4相连,该输入滤波电感L4的另一端分别与输入滤波电容C4和多电平变换器的两个电平模态支路首端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滤波电感L4和输入滤波电容C4构成输入滤波器,该输入滤波器对输入高压交流电源ui进行滤波;所述的多电平变换器的两个电平模态支路由电源电压支路和电源电压串联平衡电容电压支路组成,所述的电源电压支路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串联第六功率开关管S6组成,所述的电源电压串联电容电压支路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平衡电容C1、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依次串联组成,能量转换电感L1的一端接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与平衡电容C1的连接点,另一端接地,该能量转换电感L1和平衡电容C1之间的能量通过由第七功率开关管S7和第八功率开关管S8串联组成的双向功率开关管支路交换,该双向功率开关管支路首端接地,末端接于平衡电容C1和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连接点处;所述的两个电平模态支路末端,即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连接在一起,然后再与组成输出滤波器的滤波电感L2的前端相连,连接点与地之间设置实现非互补控制策略的由第九功率开关管S9和第十功率开关管S10串联组成的双向功率开关管支路,该第九功率开关管S9的一端与输出滤波电感L2的前端相连;该输出滤波电感L2的后端与输出滤波电容C2的一端和输出交流负载ZL的一端相连,输出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和输出交流负载ZL的另一端都接地,所述的输出滤波电感L2和输出滤波电容C2构成输出滤波器,该输出滤波器滤除多电平变换器的输出电压中的高次谐波,从而在输出交流负载侧得到高质量的正弦交流电压u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09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子束电荷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伸缩阶梯形立式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