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粉虫油的提取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17125.5 | 申请日: | 2007-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均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均康 |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立晓 |
| 地址: | 271000山东省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黄粉虫油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类农产品加工技术,特别是从黄粉虫中提取油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粉虫具有生长快、繁殖系数高等特点,主要食物为农作物废弃物;黄粉虫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已实现工厂化养殖,全国年产量已达十几万吨;黄粉虫产业化开发已被国家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前景十分广阔。目前,黄粉虫的应用仅限特种养殖动物的饵料,综合性深加工尚属空白,黄粉虫油的提取和应用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黄粉虫油是高档保健食品,也可以作重要的化工原料。从黄粉虫虫体中提取油脂,目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压榨和有机溶剂浸出的方法,污染大、提取率低、能耗高,油脂品质低,严重影响黄粉虫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效率高、能耗少、无溶剂残留、无污染而且产品质量高的黄粉虫油的提取方法。
这种黄粉虫油的制造方法,特征是将黄粉虫经干燥、过筛后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以及萃取物分离工序处理。
经干燥的黄粉虫含水量为6-10%;干燥黄粉虫过筛粒度为14-30目。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压力为20Mpa-40Mpa,萃取温度为35-55℃,CO2流体流量为800-1200L/h,萃取时间为40-100分钟。
本发明提取黄粉虫油的方法,特征是先将黄粉虫干燥、过筛,然后将黄粉虫碎片放入萃取釜,泵入CO2气体,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随后进行萃取物分离工序处理:经由二级分离釜分离出粗油,再经精馏获得黄粉虫油脂。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黄粉虫油,具有效率高、能耗少、无溶剂残留、无污染、安全性好、油品品质高等优点,对促进黄粉虫产业化开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分析测定,用本发明方法萃取的黄粉虫油含有以下成分:
C12:0(月桂酸) 0.15-0.2%
C14:0(豆蔻酸) 2.50-2.8%
C16:0(棕榈酸) 17.6-18.8%
C18:3(亚麻酸) 2.6-2.89%
C18:0(硬脂酸) 2.1-2.95%
C18:1(油酸) 38.4-39.3%
C18:2(亚油酸) 33.6-34.7%
C20:0(花生酸) 1.86-2.13%
C20:1(花生烯酸) 0.26-0.56%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油脂中,不饱合脂肪酸占75%左右,其含量高出花生油1倍,高出动物油脂2-3倍。不饱合脂肪酸具有抗氧化自由基的功能,营业价值非常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发明提取油脂中,人体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亚油酸含量较高(33%以上),所以,本发明提取的产品黄粉虫油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和保健品。
另外,该方法制取的黄粉虫油黏度和浊点较低,加热实验(280℃)油色变浅,无析出物,透明度提高。无异味,有油脂特有的气味和滋味。
由于本发明提取的黄粉虫油具有上述的优良成分和品质,可进一步开发出该油脂的新用途:1、化妆品原料:具有保湿功效、与人体皮肤亲和力强,直接添加到化妆品中,效果很好;2、工业原料:经与浓硫酸发生磺化反应可制造生产太古油(一种工业用油);3、工业油品改性剂:具有耐低温、润滑的效果,可作为低温润滑油添加剂,经精炼后可作为变压器和精密仪表、仪器用油的改性剂,添加到这些仪器用油中可强化其性能指标,添加到润滑油中可增强低温润滑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黄粉虫活体微波干燥灭菌:
温度65-80℃,干燥时间15分钟,干燥后黄粉虫干品含水率8.14%。
说明:含水率过高,易在颗粒表面形成连续相水膜,阻碍扩散,降低溶解度,容易因起堵塞,油品质量差,所以要控制在含水量6%-10%。
2、将黄粉虫干品粉碎,以20目筛过筛;
3、称取过20目筛黄粉虫碎片16kg放入萃取釜(容积50升,HA221-40-100型),关闭阀门,用CO2高压泵泵入CO2气体。压力30Mpa、温度45℃,保持6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均康,未经张均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71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