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温利胆汤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15365.1 | 申请日: | 2007-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7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宫兆荣;周秀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秀玲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P1/16;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温 利胆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肝胆降体温的中药配方,属于纯中草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低烧(37.5-38C之间)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大多数病人经过详细检查或一定时间的观察,是可以找到病因的,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然而,现有治疗方案对未明原因的持续性低烧往往简单地使用抗生素,一方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加大治疗成本,另一方面也干扰病因的检测;另外现行药品的治疗效果往往也不能令人满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温利胆汤,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达到清肝利胆降体温的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温利胆汤,其特征是:它由以下组分组成:栀子20-30克,赤勺20-30克,板蓝根20-30克,茵陈25-35克,柴胡20-30克,麦冬15-25克,蒲公英25-35克,金银花25-35克,龙胆草15-20克,青蒿25-35克。
优选的组分含量是:栀子25g,赤勺25g,板蓝根25g,茵陈30g,柴胡25克,麦冬2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龙胆草18克,青蒿30克。
本发明的中草药根据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分析,药性及药理作用如下: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栀子主要用于:1.热病烦热。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2.湿热黄疸。因其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3.血热吐衄。
赤勺:酸、苦,凉。入肝、脾经。行瘀,止痛,凉血,消肿。
板蓝根: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治温病、发斑、喉痹、丹毒、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茵陈:性微寒,味辛、苦。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柴胡: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疏散退热,升阳舒肝。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麦冬:甘,微苦,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
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疗热毒肿疡、痈疽疔疮等症。由于兼有宣散作用,故又可治疗外感风热和温病初起。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青蒿:苦微辛,寒。入肝、胆经。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本发明纯属中草药配制而成,是一种内服中药,对由肝胆系统感染引起的持续发烧,消炎止疼,清肝利胆作用均较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栀子20克,赤勺20克,板蓝根20克,茵陈25克,柴胡20克,麦冬15克,蒲公英25克,金银花25克,龙胆草15克,青蒿25克放入容器内,加水,武火加热至沸,文火煮20-30分钟。滤液口服每日1次。
实施例二
栀子25g,赤勺25g,板蓝根25g,茵陈30g,柴胡25克,麦冬2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龙胆草18克,青蒿30克。制法服法同实施例一。
内实施例三
栀子30克,赤勺30克,板蓝根30克,茵陈35克,柴胡30克,麦冬25克,蒲公英35克,金银花35克,龙胆草20克,青蒿35克。制法服法同实施例一。
以下是临床使用疗效情况。
以本发明的药治疗肝胆感染发热15例,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组显效率85%,总有效率90%。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9月-2007年3月莱州市医院门诊及病房患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秀玲,未经周秀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53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